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話說送女兒去英國扶貧

  張先生本是上海人,上世紀70年代到江蘇大屯煤礦工作,與我成了同事。到了90年代中期,我們兩家又先后搬來北京,面對陌生的茫茫人海,兩家的交往自然就多了起來。張先生夫婦合力打拼,短短幾年時間就在北京買了房買了車。他們有個獨生女,女兒在北京上到初三時,數(shù)理化成績總上不去,看來要想上個好一點的高中就很難了。當初女兒來北京上學時,張先生夫婦已經(jīng)花了一筆不少的贊助費,再花錢上高中,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夫婦倆權(quán)衡利弊,決定不惜代價將她送去英國留學,當時女兒年僅15歲。

  不久前,張先生邀我們一家相聚,原來他們的女兒回國探親來了。從外表上看,他們的女兒與以前并沒有太大的變化,然而三年獨立生活的磨練自然使她成熟了許多。他們都贊他女兒懂事多了。

  張先生的女兒在距曼徹斯特一百多公里的小城讀高中,校方說為了有利于她盡快過語言關(guān),特地將她安排在一個孤獨的老太太家里寄住。為此,她每月需向房東支付400英鎊,折合人民幣5000多元,房東只為她提供一頓晚餐。她向我們抱怨說,那個房東很摳門,晚餐特簡單。要知道,學生都指望晚上能吃到一頓好飯呢。

  她還告訴我們,為了節(jié)省開支,她每天都是步行去上學,單程4公里。盡管如此,父母這三年還是為她花去了五六十萬元人民幣,如果再接著上四年大學,父母為她求學所花的錢肯定要超過100萬元人民幣了。她說,在英國呆的時間長了,才知道英國政府為了減少社會保障方面的開支,巧妙地利用外國留學生實施扶貧計劃,校方讓她寄住在那個孤獨的老太太家里,就是這項扶貧計劃的一部分。她還知道,將來在英國上大學時,支付的學費比當?shù)厝艘咴S多倍。

  我們的同胞之所以肯花血本送孩子出國留學,大都抱著很高的回報預(yù)期。全社會持續(xù)多年的外語熱使他們相信:只有外語才是知識,才是能力,掌握了一門外語,就等于捧上了金飯碗。于是,自費留學越來越低齡化。有統(tǒng)計顯示,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已達80多萬人,其中絕大部分為自費留學。

  一百多年前,英國人曾以鴉片為媒介,從我們這兒弄走了大量真金白銀;今天,我們應(yīng)該防止他們利用新的媒介,誘使國人用寶貴的外匯去為英國扶貧。張先生女兒的親身經(jīng)歷,就是我“扶貧“一說的根據(j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