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探析中庸之道 傳承中華美德

  《中庸》是《禮記》的一篇,為秦漢時期儒家的作品。中心思想是倡導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其意在于修養(yǎng)人性而達到至高無上的最高境界。“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為天之正道,庸為天下之定理。“中庸”是人們為人處世的法則,是真理之道,是中和之道、中正之道。

  中庸之道亦為君子之道,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闡發(fā)的做人、處事之根本、之理論和方法?鬃拥闹杏怪狸U述了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處。中庸之道內(nèi)涵豐富,寓意深遠,深刻的體現(xiàn)了孔子的端莊沉穩(wěn),守善持中的博大氣概和寬廣胸襟。孔子的中庸思想,促進了儒學文化的進步,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讓我們處事做人有了行為規(guī)范和目標,同時也給與了我們做人和做事的優(yōu)良典范。

  “勤學善思,多問明辨,博學而篤行”為《中庸》之內(nèi)涵、之精髓所在。通過不斷的讀書學習、多問、勤思考,讓自己的學問不斷的豐富,修養(yǎng)不斷地提高;通過自我的完善,自我的監(jiān)督,自我的約束,從而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的崇高道德境界。“勤學”是做人、處事的唯一途徑。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說:讀書人三日不見,就應當刮目相看。毛澤東曾說過:“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諺語有“活到老學到老”,可見學習是讓人進步的、是不分年齡的、是無止境的。“博學而篤行”是做學問之道,其寓意深遠、博而精深。有許多知名大學院校將其作為校訓。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民眾缺少很久了。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名揚四海。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但是,曾經(jīng)的禮儀之邦,似乎被人們遺忘。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濟條件的提高,所謂的時尚、潮流主宰著人們的思想;所謂的西方文化,吞噬著人們的心靈;。當今社會,溫情缺失,道德感匱乏,老人倒地沒人敢扶、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fā)生、貪污腐敗盛行…“金錢觀”“利益觀”扭曲著國人的心態(tài)、國人的靈魂,可悲可嘆!國家的強盛強大,首先應是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應是道德力量的強大。“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民鮮久矣!

  學習中庸之道,傳承中華文明,倡導美德教育,應以人為本,共建和諧的環(huán)境和氛圍,提高有效的社會的職能機制。以大氛圍,持久性的建立正確的輿論監(jiān)督機制,培養(yǎng)人們的知恥意識,形成有效的美德行為規(guī)范,從而創(chuàng)建和諧、文明的社會。

  學習中庸之道,傳承中華美德,盛行禮儀之邦,貴在堅持,貴在與時俱進。以促進感恩意識、提升感恩素養(yǎng)、培植感恩之心為準則,從而提升國民素質(zhì),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重建禮儀之邦,任道而重遠!弘揚中華美德,共建道德文明,勢在必行!開展美德教育,提升道德素質(zhì),從我做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