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真相

  題記:人們總是喜歡故事的結(jié)局,卻往往逃避故事真相的實質(zhì)。

  人的一生中,最美的一段光鮮年華,被人們冠名為青春。它象春天那樣秀拔,生機盎然,氣象萬千。事實上,青春是年華中最大的一筆巨債與懲罰,它總是與“情”糾纏不清,幾乎大半時間被一個叫做“愛”的人浪費掉了。當你無意肆意支取時,她變本加利的折磨總會無期限地讓你長久地遺憾和痛楚。

  不得不說,青春中最為壯麗的一段風景名曰:愛情,什么是愛情?是燦若煙花,美若翩鴻,恒如永遠?是月上柳梢人約黃昏,是梯橫畫閣斜月簾櫳,是燈火闌珊的望斷還是執(zhí)手相看的徘徊?說起它似乎總是與纏綿悱惻,愛恨情仇,難舍難分有著必然的纏繞。其實整個過程歸結(jié)起來不過是一朵花的鮮度,一個擁抱的溫度,一個香吻的密度,一張床的高度。豈知多少“幽歡佳會,聚散難期”。這個世界你最愛的人永遠是你自己。愛與被愛都只是當時“不同尋常”,霧里看花,花非花的感覺罷了。

  某一天,情轉(zhuǎn)淡,意漸涼,當初圍在身邊的好意一應暗然失色,你很想花有限的生命極力去尋找去支撐去延遲期限,卻已是良辰美景虛設,人面桃花無處,物是人非有淚無言,余下一杯不堪寂寥的苦澀依舊如逝水東流。

  “一切愛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存夢中。”

  悠游于人間,不得不重視的兩大命題:聚與散,生與死。這是任誰也掙脫不掉的終極宿命。從出生起,這對孿生姐妹就已注定成為我們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哪怕在它們的面前我們還未曾熟絡與適應,卻無法將之拒之千里之外。冥冥中他們主宰著生命的悲喜,有著:“呼之即來,揮之而去”的至高權(quán)力。

  聚,是偶然,很多的時候給我們的只是一種溫暖的意向。對于溫暖,我們總想試圖去碰,想要全身而入。一旦被它灌得酩酊大醉,頭暈目眩時,卻已是紛亂纏身。山一程,水一程終有一天你會赤身裸體站在它的面前任由它嚴刑拷打,至死還不肯承認是由于自己的貪心。

  散是必然,說到散,不免讓人有幾份懷舊的傷感。“等閑離別易銷魂”那十里長堤,煙柳畫橋,春水濤濤,染濕著落花風雨的顧盼。心事漣漪,一場消黯幾近催痛了所有的存在。

  走著走著就散了,說著說著就沒了,憶著憶著就失了,笑著哭著就完了。這些其實不都是散的無奈,最無奈的是你的心從此走遠。

  人走茶涼,散如縹緲鴻影,去留無痕。這也不是散的終結(jié)。散,不是長久的離開也不是永遠的離去,它只是下一站聚的首發(fā)。有了散,我們才有更多更好的下一次。下一刻的重逢,下一時的回頭,下一年的相守。

  談及生,總是叫人興奮讓人溫暖。生給人無盡的希望和活力。它是一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雄壯之美。它是一種對死毫無懼怕毫無妥協(xié)的膽識和堅韌應對。

  可是你可知從生開始的第一天起,活生生的生命便一步步向著死靠近。死是蒼茫的遠方,死是沉重的枷鎖,死是絕望的悲傷,死是消失的無助。這一路我們總在奔跑總在抵抗。無法逃脫不能主宰,萬劫不復,欲罷不能,欲說還休......

  “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閑事?”每念及此句,總有一種徹骨的寒意與傷痛遍及全身。死于生,經(jīng)常被健康而年少的生者所回避所忽視所省略。我們無法感知無法預料死的絕對襲擊,親朋好友的意外離開,生命瞬間消失的折磨總讓我們魂不守舍,肝腸寸斷,因為我們知道他們?nèi)チ艘粋最為悲傷的地方,而我們再也不能遇到,再也無法與其共處。

  當個體的消逝與對生命的憧憬發(fā)生沖突時,我們陷入混沌之中,于是拼了命也想揭秘生存的最終意義與價值是什么?而最終參透的真相便是毫無意義的“空”字回響。

  生命的來龍去脈行經(jīng)了生活的全盤過程。如何生活,生活到底是為了什么?

  豐子愷把人生的過程歸納為三重境界即“三層樓”,第一層:物質(zhì)生活,第二層:精神生活,第三層:靈魂生活。三種生活并非循序漸進,依次而遞,平凡的人,無論過什么樣的生活,都是一種自愿的選擇,無關(guān)生命的質(zhì)量與優(yōu)劣,無關(guān)人格的崇高與層次級別。

  這三層樓生活的點滴體驗與經(jīng)歷便塑造和完美了生命的整個過程。過程的彩排無非是一場自導自演的美夢。想起時很美,觸之時不及。夢是現(xiàn)實的倒影與陪襯,戲里戲外,個中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惟有最投入的演者最為清楚。

  這世界沒有任何一種生命能長盛不衰,縱人有擎天之力,功高蓋世,富可敵國面對大自然的興亡終無能為力。

  看穿了,生與死不過是一段拋物線的距離,一種蛋白質(zhì)的轉(zhuǎn)換過程。多少英雄紅粉淚,不過荒丘一處墳。

  當人已到了相當?shù)哪隁q,適應了自然,看慣了興衰,融合了殘缺,彈指一揮,生命至此收筆。死成為生命中最輝煌最寂寥的一種長久沉默。這種沉默是對宇宙最強烈最悲壯最簡潔而又是最為深刻的無聲告別。離開原本是人生的常態(tài),聚與散,生與死都只是生命對自然的一種外在的表現(xiàn)方式,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付出與回饋。

  人,莫不如塵芥,無來無往,無顏無色,無跡無蹤,赤條條來,赤條條去。這正如顧城在《墓床》中所言:“人時已盡,人世很長,我在中間應當休息。”

  看淡聚散,看透生死,隨緣,一切隨心的啟萌與消寂,人自然不會在“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的面前茫然無措。

  花很香,樹很綠,人到了另一個世界目之不及,死作為另一種沉寂狀態(tài)的轉(zhuǎn)換,最終,不得不隨一處蛙鳴,伴一抔泥土,沉一處清香,就此進入下一個生命的轉(zhuǎn)世輪回,安然入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