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好磨刀
性子急躁的人一般粗心大意,看事情不能全面周到。這樣的人往往自鳴得意地欣賞他所謂的果斷,氣沖斗牛,完全不曾想到自己的果斷決定是否建立在充分的考證和合理的推斷之上。這樣的判斷是不理智的,所謂“人性褊急則氣盛,氣盛則心粗,心粗則神昏”,就是這個意思。人的行為決定沒有了正確的分析作指導,其結果自是謬誤百出,難以收拾。
有個美容學校即將向社會招生,為加大宣傳攻勢,決定舉行一場盛大的記者招待會。當時來了很多同行與觀眾,學校里到處熙熙攘攘。就在這忙不開交的時候,校長喊來了負責招待會事務的負責人,拿出一把厚鈍的剃頭刀,讓他去磨刀。
負責人此時心里已是火燒火燎的,無奈也只有服從上級命令,趕緊去磨刀。由于想到許多事需要自己去做,并覺得現(xiàn)在已是美發(fā)時代,剃刀已經沒人使用了,于是他三下五除二就把刀磨完了,匆匆交給了校長。校長看了看依舊很鈍的剃頭刀,對他說:“刀還沒磨好。你的心不平,所以磨出來的刀子也不平,拿回去重磨!”
負責人只好重新去磨刀,但心里越發(fā)著急,一直在掛念著招待會的種種事務,隨便將刀磨了一會兒,便又去交差。
這次校長對他說:“這刀顯然并未認認真真重新磨過,只是應付我罷了。”說話間,董事長又拿出一把剃頭刀,又快又亮,說道:“磨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心,心平,刀亦磨得平;心不平,刀亦磨不平。招待會上有那么多事情需要你料理,你若是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怎么會不出錯呢?”負責人聽后,猛然醒悟。
磨刀不誤砍柴工。當然,這里的“磨刀”指的是靜心思考,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使自己能夠應對突發(fā)事件。
工作的人們每天都為諸多事情憂慮,經常一件事還沒做完,又要處理下一件事,似乎需要處理的事情永遠都那么多那么急,于是變得不安、煩躁,越急越作不好,最后疲勞轟炸,身心俱疲。這個時候,你就想想“心靜磨好刀”這句話,只要參透了這里面的道理,就會使你的生活和工作深受裨益。
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很難靜下心來,特別是很多年輕人,認為平靜等同于毫無生氣,而他們則需要有刺激的生活。實際上那是他們的心不得安靜。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一回到家就會將電視機或者是音響打開。其實他們并沒真正地在看或聽,而是特意制造一種嘈雜的環(huán)境,來打發(fā)自己心里的空虛和郁悶。人們有一種共同的心理:害怕孤獨。這種心理促使獨處的人不自覺地尋找營造熱鬧氛圍的方式,比如以上提到的看電視或影碟,當這些也不能排解郁悶時,他們便會選擇上街。穿戴整齊,打扮漂亮,到街上讓熱鬧的人群、琳瑯的商品趕走心里的郁悶,可是結果呢?大多數(shù)人兜里沒有幾個錢,只能讓喜愛的東西在自己眼里留下一個美好的影子,然后繼續(xù)索然無味地穿梭于大街小巷。最后感到累了,乏了,只好帶著一顆疲憊的心回了家。
從空虛走入疲憊,這樣的日子人們每天都在重復著,已經習慣了,人們管這叫生活。偶爾也有人猛然醒悟,自問這樣的生活是否真實,這樣的生活為什么沒有快樂?如果一個人始終無法接近快樂,這個時候你讓他去坐禪,開始他會不習慣,覺得呆呆地坐著,很浪費時間。但如果他能夠堅持下來,慢慢的他就會明白,靜心坐禪正是消除心中郁悶、尋找生活真諦的最好辦法。
坐禪是使人面對自己的一種方式。坐禪有它的規(guī)則順序,如果按照這個來做,不久便會參透你心中的疑惑。先雙腿盤十耐著性子坐下來,再靜心捋順頭腦中的紛亂思緒,你可以給自己提一些問題,邊問邊答——比如你可以問“我為什么會感到郁悶?”然后自答“因為欲望在作祟”;再自問“為什么會有欲望?”再自答“因為受自我意識的影響”。
給自己提的問題,最好是深刻而本質性的。如此不斷深入,你會醒悟到,原來一切的煩惱皆出于心,只有心得到了解脫,煩惱就會煙消云散。如果不懂這個道理,用外界的事物來處理心里的問題,是盲目,是無明。盲目地處理問題,只會讓我們陷入更深的煩惱之中。
經過坐禪,人們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對以前混沌生活的看法,也有了一種旁觀者的視角,這個視角使人的身上多了一個“自己”,人們于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也變得平靜,有了平靜的心,便凡事隨緣,隨順;有了平靜的心,便可專一地去做應該做的事。坐禪,是在“看”自己,就像要看一本書,那就只是單純的看書,不求刺激,不為解悶,心無旁騖。當合上書的最后一頁——當你把自己看得很透徹了,你就不禁感嘆,這才是生活,只有與生活融在一起,才會覺得幸福與快樂。
- 上一篇:痛苦和快樂都不是永恒的
- 下一篇: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你自己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