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名人軼事 >

三圣同山(豐干、寒山、拾得)

  唐太宗貞觀年間,天臺山國清寺的住持名叫豐干禪師。豐干禪師一次云游,去赤城山,突然聽到一個孩子的哭聲。四野無人,禪師急忙奔向前去,見是一個年約十歲的男孩在抽泣。禪師問∶「小菩薩,你是誰領(lǐng)出來的?父母在哪?家在什麼地方?」孩子回答說∶「我是個孤兒,無父無母,貪玩迷了路,家也不知在哪里了!关S干禪師見他可憐,便領(lǐng)回了國清寺,交給僧人撫養(yǎng)。因這孤兒無名,又是豐干撿來的,僧人們便稱他為「拾得」,天長日久,拾得就成了孩子的名字。
  幾年光陰一過,拾得從一個稚弱童子變成了碩壯少年,能夠干些雜活了。豐干便派他去廚房幫忙,擇擇菜,燒燒火,好替僧人們減輕一些生活壓力。這位拾得人倒勤快,只是有個怪毛病,每次干活總將一些剩菜剩飯包好,放到一個竹簍里。這些東西是他為寒山準(zhǔn)備的。寒山是誰?國清寺的僧人都知道,他就是隱在山頂「寒巖」的那位怪人。寒山穿著奇怪,僧不像僧,道不像道,又喜歡詩文詞藻,經(jīng)常順手寫上幾句,或隨口吟誦幾聲。但他不像普通詩人那樣預(yù)備文房四寶,也從不積累文稿,只要興趣來了,便在屋壁竹石之上隨手刻下。時間一久,寒巖附近的山石樹木、村舍墻壁之上便布滿了寒山的詩文。拾得對寒山非常敬佩,很想學(xué)得寒山的風(fēng)范文采,便每日收積國清寺僧人用剩的飯菜,供養(yǎng)寒山。寒山每次下山來國清寺,他必有一竹簍的飯菜送給寒山,由寒山背上山去。
  僧人講究慈悲愛物,自已用不了的東西送給別人,對僧人來說是常事,所以,國清寺的和尚們對拾得的作為也不放在心里。然而,有一件事卻令眾僧非常難以忍受,那就是拾得經(jīng)常在深更半夜狂呼亂叫。國清寺地處天臺山腳下,附近村民很少,夜里極其安靜,拾得突然大喊大叫,猶如平地驚雷,實在嚇人得很。眾僧無法忍受,便走出來批評他、驅(qū)趕他。拾得也不反駁回?fù),總是撫掌大笑,揚長而去,好像是故意要打破沉靜之夜,擾亂僧人的清修。
  三番五次之後,僧人們見拾得屢教不改,只好稟報豐干,希望豐干出面管教一下。豐干卻對拾得縱容得很,從來不加勸阻。他自己也和拾得差不多,經(jīng)常在深夜歌唱自娛。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豐干不是常人,他知道拾得也不是常人,寒山也不是常人。他們到底是誰呢?原來是三圣菩薩的化身
  卻說當(dāng)時的臺州刺史名叫閭丘胤。閭丘胤初來臺州時,路上突患頭疼,劇痛難止。正好遇上豐干自天臺山外出游方路過,豐干便含一口水噴在閭丘胤的臉上,立即治好他的頭疼。閭丘胤隨即問道∶「天臺山有什麼高賢嗎?」豐干回答∶「賢人當(dāng)然有,只是見到他們的人并沒真正的認(rèn)識他們,真正認(rèn)識他們的人無緣見到他們。你如想見到他們,千萬不可以貌取人。寒山是文殊化身,隱跡天臺;拾得則是普賢菩薩,看上去卻像乞丐。這兩位都不是凡人!拱迩鹭仿勓,隨即上天臺訪問賢者,倉促之間竟忘了問問眼前這位高僧的名字,因而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豐干。
  板丘胤來到國清寺,依照禮節(jié),先求見豐干住持。寺僧將他領(lǐng)到豐干的禪房,豐干當(dāng)然不在。閻丘胤又要見寒山和拾得,寺僧便領(lǐng)他來到寒山隱居的寒巖,只見有兩人坐在一堆篝火前面,正不知為何事而縱聲長笑。閭丘胤上前施禮,說明來意。寒山、拾得大聲喝道∶「豐干多嘴多舌,把我們說出來干什麼!你這人也是,遇上了阿彌陀佛都不知道,還來找我們干什麼?」說罷,二人撫掌大笑,牽手走到山林深處去了。從此,人間再沒見到寒山、拾得,豐干也不見蹤影了。閭丘胤隨即派人將寒山刻在石木墻壁的詩文抄錄下來,共有三百馀首,這便是流傳於世的《寒山子文集》。
  在江浙一帶,寒山、拾得與豐干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盡知。人們相信,他們就是三位菩薩的化現(xiàn)。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