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三寶記 第十五卷
歷代三寶記 第十五卷
上開皇三寶錄表
臣房言。臣聞有功于國史錄其勛。有政于民碑傳其德。況如來大圣化洽無窮而不垂美。百王流芳千載者也。臣竊尋覽。自漢魏已來代有翻譯。而錄目星散經多失源。世罕綴修時致間絕。緣此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是知教興寄在帝主。伏惟陛下應運秉圖。受如來記。紹輪王業(yè)。統(tǒng)閻浮提。愍世間昏開慧日照。廣緝經像大啟伽藍。闡解脫之門。導天人之路。建善舟楫濟拔蒼生。斯實曠古一代盛歟。豈臣庸微輕敢妄述。但昔毀廢臣在染衣。今日興隆還參法侶。時事所接頗預見聞。因綱歷世佛法緣起。始自姬周莊王甲午佛誕西域后漢明皇永平丁卯經度東歲。迄今開皇太歲丁巳。歷一千二百七十四載。其間靈瑞帝主名僧代別。顯彰名開皇三寶錄。凡十五卷。庶法無隱冀經有弘。不任下情惶悚戰(zhàn)懼。輕冒奉表上錄以聞。伏愿天慈垂神降省謹言
開皇三寶錄總目序
開皇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興善寺翻經學士臣成都費長房上
竊惟三寶所資四生蒙潤而世有興毀。致人自升沉。興則福業(yè)恒感天堂輪王人主。毀則罪報常受地獄餓鬼畜生。論益物深無過于法。何者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yǎng)法。故勝天王般若經云。若供養(yǎng)法即供養(yǎng)佛。是知法教津流乃傳萬代。佛僧開導止利一時。故賢劫之興千佛同其化。修短之壽四圣異其年。雖復住世延促有殊。取其宣揚弘法無別。莫不煎熬愛海濟含識以趣涅槃。鏨鑿慢山度蒼生以會般若。然般若玄寂。非因聲難以通。聲必托形。不藉相無由顯。所以境稱忍剎。總百億之須彌。世號娑婆。統(tǒng)三千之國土。區(qū)分三界五濁之穢土沙。形別六道二乘之鄙羊鹿。大圣慈愍俯降迦毗。丈六金容應王宮之里。三十二相炳太子之身。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載處在世間。假以言音方便演暢。無染之法金口自宣。一音敷揚萬類各解。機緣匪一教有塵沙。阿難總持渧無遺失。譬別器水瀉之異瓶。雙樹入般涅槃。迦葉王城結集。一千羅漢迭察迭書。著之葉皮布乎天竺。五百中國各共奉持。十六大王皆同擁護。后漢之始方屆脂那。帝世交參十有六代。翻彼域語作此方言。相承迄今五百余祀。古舊二錄條目殘亡。士行道安創(chuàng)維其缺。爾來間有祖述不同。各紀一方互存所見。三隅致隔故多失疑。又齊周陳并皆翻譯。弗刊錄目靡所遵承。兼值毀焚絕無依據。賴我皇帝維地柱天。澄靜二儀廓清六合。庭來萬國化攝九州。異出遺文莫不皆萃。臣幸有遇屬此休時。忝預譯經稟受佛語。執(zhí)筆暇隙寢食敢忘。十余年來。詢訪舊老。搜討方獲。雖粗緝綴猶慮未周。廣究博尋求敬俟來俊。今之所撰集。略準三書以為指南。顯茲三寶。佛生年瑞依周夜明。經度時祥承漢宵夢。僧之元始城塹棟梁。毗贊光輝崇于慧皎。其外傍采隱居歷年國志典墳僧祐集記諸史傳等僅數十家。擿彼翠零成斯紀翮。扇之千載風于百王。共秉智炬之光。照時昏暗。同傳法流之潤。洽世燋枯。闡我皇猷導開厥始。昔結集之首。并指在某國城。今宣譯之功。理須各宗時代。故此錄體率舉號。稱為漢魏吳及大隋錄也。失譯疑偽。依舊注之人。以年為先。經隨大而次。有重列者。猶約世分總其華戎。黑白道俗合有一百九十七人。都所出經律戒論傳。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位而分之為十五軸。一卷總目。兩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錄。代錄編鑒經翻譯之少多。帝年張知佛在世之遐邇。入藏別識教小大之淺深。昔姬潛之鼎出現。彰漢室之將隆。近周毀之法重興。顯大隋之永泰。佛日再照。起自大興之初。經論冥歸。發(fā)乎開皇之始。事扶理契。合此會昌。述紀所由。因斯而作。所以外題稱曰開皇三寶錄云。其卷內甄為歷代紀
開皇三寶紀卷第一帝年上周秦
合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年
周 莊王 十五年(今止取六年入紀九年佛生)
僖王 五年
惠王 二十五年
襄王 三十三年
傾王 六年
匡王 六年(四年佛入涅槃)
定王 二十一年
簡王 十四年
靈王 二十七年
景王 二十五年
敬王 四十三年(二十六年。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寶塔)
元王 八年
真定王 二十八年
孝王 十五年
威列王 二十四年
元安王 二十六年
夷列王 七年
顯圣王 四十八年
順靜王 六年
赧王 五十九年
秦 昭襄王 五年
孝文王 一年
莊襄王 三年
始皇帝 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 三年
始皇帝子 四十六日
開皇三寶錄卷第二(帝年前漢次新后漢)
合二十六主四百一十四年
(前漢) 高帝 十二年(都長安)
惠帝 七年
呂后攝 八年
文帝 二十三年
景帝 十六年
武帝 五十四年
昭帝 十三年
宣帝 二十五年
元帝 十六年
成帝 二十六年
哀帝 六年
平帝 五年
新 王莽 十七年(治長安)
更始帝 二年(亦長安)
(后漢) 光武帝 二十三年(都雒陽)
明帝 十八年(十年譯經)
章帝 十三年
和帝 十七年
殤帝 一年
安帝 十九年
順帝 十九年
沖帝 一年
質帝 一年
桓帝 二十一年
靈帝 二十二年
獻帝 三十年
開皇三寶錄卷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大隋)
合四十五主三百八十一年
魏 文帝 七年(都雒陽)
明帝 十三年
齊王 十四年
高貴鄉(xiāng)公 六年
元帝 五年
(西晉) 武帝 二十六年(都雒陽)
惠帝 十六年
懷帝 六年
愍帝 四年(都長安)
(東晉)元帝 六年(都建康)
明帝 三年
成帝 十七年
康帝 二年
穆帝 十七年
哀帝 四年
海西公 五年
簡文帝 二年
孝武帝 二十四年
安帝 二十二年
恭帝 一年
宋 武帝 三年(都建康)
前廢帝 一年
文帝 三十年
孝武帝 九年
中廢帝 一年
明帝 八年
后廢帝 五年
順帝 二年
齊 高帝 五年(都建康)
武帝 十年
廢帝 半年
新安王 半年
明帝 四年
東昏侯 二年
南康王 一年
梁 武帝 四十八年(都建康)
簡文帝 二年
孝元帝 四年(都江陵)
(西魏) 齊王 二年(都長安)
周 略陽王 二年(都長安)
明帝 三年
武帝 十八年
宣帝 二年
靜帝 十年
(大隋) 開皇來 十七年(都大興)
開皇三寶錄卷第四(譯經后漢)總一十二人
合三百五十九部(五百七十五卷)(后漢)沙門迦葉摩騰 一部(一卷經)
沙門竺法蘭 五部(十六卷經)
沙門安世高 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經律)
沙門支婁迦讖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經)
優(yōu)婆塞都尉安玄 二部(三卷經)
沙門竺佛朔 二部(三卷經)
沙門支曜 十一部(十二卷經)
沙門康巨 一部(一卷經)
清信士嚴佛調 七部(十卷經)
沙門康孟詳 六部(九卷經)
沙門釋曇果 一部(二卷經)
沙門竺大力 一部(二卷經)
諸失譯經 一百二十五部(二百五十九卷經咒)
開皇三寶錄卷第五(譯經魏吳)總道俗一十人
合三百七十一部。五百六卷
魏沙門曇柯迦羅 一部(一卷戒)
沙門康僧鎧 二部(四卷經)
沙門曇帝 一部(一卷羯磨)
沙門白延 六部(八卷經)
沙門支強梁接 一部(六卷經)
沙門安法賢 二部(五卷經)
吳沙門維只難 二部(六卷經)
沙門竺律炎 三部(三卷經)
優(yōu)婆塞支謙 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經)
沙門康僧會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經及注)
諸失譯經 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經)
開皇三寶錄卷第六(譯經西晉)總道俗一十三人
合四百五十部。七百一十七卷
(西晉)沙門竺法護 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經戒)
沙門畺梁婁至 一部(一卷經)
沙門安法欽 五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無羅叉 一部(二十卷經)
清信士聶承遠 三部(四卷經)
沙門竺叔蘭 二部(五卷經)
承遠子清信士道真 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經及目錄)
沙門白法祖 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立 四部(十三卷經)
優(yōu)婆塞衛(wèi)士度 一部(二卷經)
沙門支敏度 二部(十三卷經)
沙門釋法炬 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經)
沙門支法度 四部(五卷經)
諸失譯經 八部(一十五卷經)
開皇三寶錄卷第七(譯經東晉)總道俗二十七人
合二百六十七部。五百六十四卷
(東晉)沙門帛尸梨蜜多羅 三部(十一卷經咒)
沙門支道根 二部(七卷經)
沙門康法邃 一部(七卷經)
沙門竺曇無蘭 一百一十部(一百一十二卷經咒戒)
沙門康道和 一部(三卷經)
沙門迦留陀伽 一部(一卷經)
沙門僧伽提婆 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經論)
沙門卑摩羅叉 二部(五卷律雜事)
沙門曇摩 一部(二卷律要)
沙門佛馱跋陀羅 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經戒論)
沙門釋法顯 六部(二十四卷經戒論傳)
沙門只多蜜 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經)
外國居士竺難提 二部(三卷經)
沙門釋法力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嵩公 三部(三卷經)
沙門釋退公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法勇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慧遠 十四部(二十五卷論贊)
沙門釋僧敷 一部(一卷論)
沙門釋曇詵 二部(六卷注論)
沙門支道林 七部(七卷論旨歸)
沙門竺僧度 一部(一卷旨歸)
沙門釋道祖 四部(四卷目錄)
沙門支敏度 一部(一卷都錄)
沙門康法暢 一部(一卷論)
沙門竺法濟 一部(一卷傳)
沙門釋曇微 二部(二卷論旨歸)
諸失譯經 五十三部(五十六卷經咒)
開皇三寶錄卷第八(譯經二秦)總一十六人
合一百六十三部。九百一十四卷
(符秦)沙門曇摩持 二部(二卷戒法壇文)
沙門釋慧常 一部(一卷戒本)
沙門曇摩蜱 一部(五卷經)
沙門鳩摩羅佛提 一部(二卷經)
沙門曇摩難提 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經論集)
沙門僧伽跋澄 三部(二十七卷經)
沙門僧伽提婆 三部(五十卷阿毗曇等)
沙門釋道安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經注及解志錄)
(姚秦)沙門竺佛念 一十三部(八十六卷經論)
沙門曇摩耶舍 二部(二十三卷經阿毗曇)
沙門弗若多羅 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門鳩摩羅什 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經論傳)
沙門佛馱耶舍 四部(六十九卷經律戒)
沙門釋僧睿 一部(一卷經錄目)
沙門釋僧肇 四部(四卷論)
沙門釋道恒 一部(一卷論)
開皇三寶錄卷第九(譯經乞伏西秦沮渠北涼元魏高齊陳氏)總二十七人
合二百四部(九百一十七卷)
(乞伏西秦)沙門圣堅 十四部(二十一卷經)
諸失譯經 八部(十一卷經)
(沮渠北涼)沙門釋道龔 二部(十二卷經)
沙門釋法眾 一部(四卷經)
沙門僧伽陀 一部(二卷經)
沙門曇摩讖 二十四部(一百五十一卷經戒)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一部(二卷禪法)
沙門浮陀跋摩 一部(六十卷阿毗曇)
沙門釋智猛 一部(二十卷經)
沙門釋曇覺 一部(十五卷經)
諸失譯經 五部(一十七卷經佛名)
(元魏北臺)沙門釋曇曜 二部(四卷經傳)
沙門吉迦夜 三部(二十五卷經論)
沙門釋曇辯 一部(一卷經)
(元魏南京)沙門曇摩留支 三部(八卷經)
沙門菩提留支 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經論)
沙門釋法場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曇靖 一部(二卷經)
沙門勒那婆提 六部(二十四卷經論)
沙門佛陀扇多 十部(十一卷經論)
(元魏鄴都)優(yōu)婆塞瞿曇般若留支 十五部(八十四卷經戒論)
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 三部(七卷經)
期城郡太守楊炫之 一部(五卷寺記)
清信士李廓 一部(一卷經錄)
(高齊)沙門那連提耶舍 七部(五十卷經論)
優(yōu)婆塞萬天懿 一部(一卷經)
(陳氏)沙門俱那羅陀 四十五部(二百三十二卷經論疏傳語)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七卷經)
沙門須菩提 一部(八卷經)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譯經宋)總二十三人
合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宋沙門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門釋智嚴 一十四部(二十六卷經)
沙門釋寶云 四部(一十五卷經)
沙門釋慧嚴 一部(三十六卷經)
沙門伊葉波羅 一部(十卷阿毗曇)
沙門求那跋摩 七部(四十八卷經論記)
沙門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毗曇集偈)
沙門求那跋陀羅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經集譬喻)
沙門曇摩蜜多 一十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畺良耶舍 二部(二卷經)
沙門曇無竭 二部(六卷經傳)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經)
沙門功德直 二部(七卷經)
沙門釋慧簡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經)
沙門釋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沙門釋法穎 三部(三卷戒本羯磨)
沙門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經)
沙門釋翔公 一部(二卷經)
沙門釋道嚴 二部(三卷經)
沙門釋勇公 四部(四卷經)
沙門釋法海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先公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道儼 一部(二卷經論)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一(齊梁周釋經)總五十一人
合一百六十九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
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 一部(一卷經)
沙門摩訶乘 二部(二卷經律)
沙門僧伽跋陀羅 一部(一十八卷律)
沙門釋法意 二部(二卷經)
沙門求那毗地 三部(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度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法愿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王宗 二部(七卷經及錄目)
沙門釋曇景 二部(四卷經)
沙門釋法尼 一部(二卷經)
沙門釋道政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道備 五部(五卷經偈)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經抄)
常侍庾頡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超度 一部(七卷律例)
沙門釋法化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法瑗 一部(三卷注經)
沙門釋慧基 一部(一卷注經)
文宣王記室王巾 一部(一十卷僧史)
梁沙門尼僧法 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經)
沙門釋僧盛 一部(一卷戒法)
沙門釋妙光 一部(一卷經)
沙門釋僧祐 一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記傳)
沙門釋道歡 一部(一卷偈)
沙門曼陀羅 三部(一十一卷經)
沙門僧伽婆羅 一十一部(三十八卷經論傳)
清信士木道賢 一部(一卷經)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一卷經)
沙門真諦 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經論疏記)
沙門釋僧旻 一部(八十八卷經抄)
沙門釋僧紹 一部(四卷錄目)
沙門釋寶唱 八部(一百七卷雜錄)
沙門釋法朗 一部(七十二卷注經)
沙門釋智藏 一部(八十卷義林)
武皇帝蕭衍 一部(五十卷注經)
沙門釋慧令 一部(十二卷經抄)
沙門釋慧皎 一部(十四卷僧傳)
優(yōu)婆塞袁曇允 一部(二十卷論抄)
簡文帝蕭網 一部(二百卷法集)
湘東王文學虞孝敬 一部(三十卷內典博要)
周沙門釋曇顯 二部(二十三卷經要)
沙門攘那跋陀 一部(一卷論)
沙門達摩留支 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門阇那耶舍 六部(一十七卷經)
沙門耶舍崛多 三部(八卷經)
沙門阇那崛多 四部(五卷經)
沙門釋僧[益*力] 二部(二卷經)
沙門釋慧善 一部(八卷論)
沙門釋忘名 十二部(十二卷論銘傳)
沙門釋凈藹 一部(十一卷三寶集)
沙門釋道安 一部(一卷論)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二(譯經大隋)總一十九人
合七十五部 四百六十二卷
(大隋)洋川郡守曇法智 一部(一卷經)
沙門毗尼多留支 二部(二卷經)
沙門那連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經)
沙門釋僧就 一部(六十卷經)
沙門阇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上 三部(二十三卷數及論錄)
沙門釋靈祐 八部(三十卷論記)
沙門釋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三階集)
沙門釋法經 一部(七卷錄目)
沙門釋寶貴 一部(八卷經)
沙門釋僧粲 一部(一卷論)
沙門釋僧琨 一部(三十二卷雜論)
沙門釋彥琮 六部(九卷論傳錄)
沙門釋慧影 四部(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論)
廣州司馬郭誼 一部(二卷經)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傳)
晉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論)
翻經學士劉憑 一部(一卷內數術)
敕有司撰 一部十卷眾經法式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三(大乘錄入藏目)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
(大乘)修多羅有譯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修多羅失譯二 三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毗尼有譯三 一十九部(四十卷)
毗尼失譯四 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阿毗曇有譯五 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阿毗曇失譯六 二部(七卷)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四(小乘錄入藏目)五百二十五部(一千七百一十二卷)
(小乘)修多羅有譯一 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修多羅失譯二 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
毗尼有譯三 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毗尼失譯四 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阿毗曇有譯五 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阿毗曇失譯六 十部(二十七卷)
右開皇三寶錄一十四卷總目訖(此通總目一十五卷。其后十三十四大小乘入藏目錄合)
一千七十六部。三千二百九十二卷
眾經別錄二卷(未詳作者似宋時述)
大乘經錄第一卷上
總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右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三乘通教錄二 右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三乘中大乘錄三 右一十七部。三十八卷
小乘經錄第四卷下
總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右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第五篇目本闕
大小乘不判錄六 右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疑經錄七 右一十七部。二十卷
律錄八 右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數錄九 右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論錄十 右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都兩卷十篇。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
出三藏集記錄 齊建武年律師僧祐撰
新集撰出經論錄一 四百二十部(一千八百一卷)
新集撰出經緣錄二 三十四部(二百九十四卷)
新集序四部律錄三 十四部一百八十卷
新集安公古異經錄四 九十二部九十二卷
新集安公失譯經錄五 一百四十一部一百四十六卷
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錄六 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新集安公關中異經錄七 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新集續(xù)撰失譯雜經錄八 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卷
新集抄經錄九 四十六部三百五十二卷
新集安公疑經錄十 二十六部三十卷
新集疑經偽撰雜錄十一 二十部二十六卷
新集安公注及雜志十二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
都十二件合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
魏世眾經錄目 永熙年敕舍人李廓撰
大乘經目錄一 二百一十四部
大乘論目錄二 二十九部
大乘經子注目錄三 一十二部
大乘未譯經論目錄四 三十三部
小乘經律目錄五 六十九部
小乘論目錄六 二部
有目未得經目錄七 一十六部
非真經目錄八 六十二部
非真論目錄九 四部
全非經愚人妄稱目錄十 十一部
都十件經律論真?zhèn)嗡陌俣卟慷迨?/p>
齊世眾經目錄 武平年沙門統(tǒng)法上撰
雜藏錄一 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修多羅錄二 一百七十九部三百三十卷
毗尼錄三 一十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阿毗曇錄四 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別錄五 三十七部(七十四卷)
眾經抄錄六 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集錄七 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七卷)
人作錄八 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都八件經律論真?zhèn)纹甙侔耸卟慷偃木?/p>
梁世眾經目錄 天監(jiān)十七年敕沙門寶唱撰
眾經目錄卷第一(大乘)凡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有譯人多卷經一 六十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無譯人多卷經二 五部(一十九卷)
有譯人一卷經三 九十部(九十卷)
無譯人一卷經四 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眾經目錄卷第二(小乘)凡二百八十五部四百卷
有譯人多卷一 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無譯人多卷二 五部(一十七卷)
有譯人一卷三 五十部(五十卷)
無譯人一卷四 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眾經目錄卷第三 凡三百六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先異譯經一 四十五部多卷(二百七十九卷)
三十八部一卷(三十八卷)
禪經二 九部多卷(三十八卷)
三十一部一卷(三十一卷)
戒律三 六十八部(二百七十五卷)
疑經四 六十二部(六十七卷)
注經五 四十部(二百四十六卷)
數論六 三十一部(三百六十七卷)
義記七 三十八部(三百四十一卷)
眾經目錄卷第四 凡一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五卷
隨事別名一 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隨事共名二 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譬喻三 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佛名四 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神咒五 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總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 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
大隋眾經目錄 開皇十四年敕翻經所法經等二十大德撰
大乘修多羅藏錄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眾經一譯分 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眾經異譯分 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眾經失譯分 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眾經別生分 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
眾經疑惑分 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眾經偽妄分 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小乘修多羅藏錄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一千二百一卷
眾經一譯分 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眾經異譯分 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眾經失譯分 合二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眾經別生分 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眾經疑惑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眾經偽妄分 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大乘毗尼藏錄三(六分)合五十部八十三卷
眾律一譯分 合十二部(三十二卷)
眾律異譯分 合七部(七卷)
眾律失譯分 合十二部(一十四卷)
眾律別生分 合十六部(一十六卷)
眾律疑惑分 合一部(二卷)
眾律偽妄分 合二部(十一卷)
小乘毗尼藏錄四(六分)合六十二部三百八十一卷
眾律一譯分 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眾律異譯分 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眾律失譯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五卷)
眾律別生分 合六部(六卷)
眾律疑惑分 合二部(三卷)
眾律偽妄分 合三部(三卷)
大乘阿毗曇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一卷
眾論一譯分 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眾論異譯分 合八部(五十二卷)
眾論失譯分 合一部(二卷)
眾論別生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眾論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眾論偽妄分 合一部(一卷)
小乘阿毗曇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眾論一譯分 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眾論異譯分 合八部(六十六卷)
眾論失譯分 合五部(二十二卷)
眾論別生分 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眾論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眾論偽妄分 合二部(十卷)
佛滅度后抄集錄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西域圣賢抄集分 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此方諸德抄集分 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佛滅度后傳記錄八(二分) 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
西域圣賢傳記分 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此方諸德傳記分 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佛滅度后著述錄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
西域圣賢著述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此方諸德著述分 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右九錄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前六家錄搜尋并見故列諸家體用如右 右錄一卷(似是秦時釋利防等所赍來經目錄)
漢時佛經目錄一卷(似是伽葉摩騰創(chuàng)譯四十二章經目即撰錄)
朱士行漢錄一卷(魏時)
舊錄一卷(似前漢劉向搜集藏書所見經錄)
釋道安錄一卷(秦時) 聶道真錄一卷(晉時)
釋僧睿二秦錄一卷(后秦) 朱士行漢錄一卷(魏時)
竺道祖眾經錄四卷(魏世吳世晉世雜錄河西偽錄)
竺法護錄一卷(晉時) 支敏度錄一卷(東晉)
又都錄一卷 釋王宗錄二卷(前齊世)
釋弘充錄一卷 釋道慧宋齊錄一卷
釋道憑錄一卷 釋正度錄一卷
王車騎錄一卷 始興錄一卷
廬山錄一卷 趙錄一卷(似是趙時未見經致疑姓氏)
岑號錄一卷 菩提流支錄一卷(后魏)
釋僧紹華林佛殿錄四卷 梁天監(jiān)十四年敕沙門釋僧紹撰
靈裕法師譯經錄一卷 眾經都錄八卷(似是總合諸家未詳作者)
右二十四家錄檢傳記有目。并未嘗見故列之于后。使傳萬世
- 上一篇:佛祖統(tǒng)紀 第一卷
- 下一篇:歷代三寶紀 第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