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的共同特點:厚重、寡言、踏實
讀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傳記,你會發(fā)現(xiàn),成大事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性格厚重、寡言、踏實。很多大人物,甚至開國之君,都是如此。
青年導演徐靜蕾也說過,做事最主要的是用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去做。人常說,聰明難學,老實還學不會嗎?但實際上,老實是最難學的,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在這個對資源的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有一種人生哲學特別受歡迎,那就是崇尚聰明靈巧。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很多人總期望用最小(甚至不用)成本和付出換取最大的收益和回報。彩票行業(yè)的經(jīng)久不衰,各種成功學、速成班市場的持續(xù)火爆、過馬路時綠燈趕快走,紅燈繞著走,都是這種哲學的實踐版本。
第二,人們更喜歡高智商的聰明人。他們能用更少的時間學習更多的東西,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務;他們擅于察言觀色,左右逢緣,深得上級的喜愛和重用;在商業(yè)中,他們能隨機應變、迅速捕獲先機。
不可否認,“四兩撥千斤”有時的確是一種智慧,天賦秉異也能讓人在競爭中更具優(yōu)勢。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并非決定人生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曾國藩“崇尚笨拙”的人生哲學就向我們詮釋了這個道理。
曾國藩的人生成就和歷史地位不需要過多贅述,在這兒我只說一句: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能人異士,數(shù)之不盡;文武英才,世代輩出。但能被人稱作圣賢的,一共就兩個半。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另外那半個就是曾國藩。
雖然可以稱得上半個圣人,曾國藩卻并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人。相比常人,甚至還有些“笨拙”。左宗棠在評價曾國藩時說:“此人不以才氣見長”。其實這是一種比較委婉客氣的說法,直白點說就是:“這人腦子不夠使”。
一個笨拙的人,用他特有的方式,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就。下面就從四個方面來說一下曾國藩的“尚拙”哲學在實踐中的應用:
1、用笨方法:要用最徹底的方式去做事
做事,要用最老實、最踏實、最徹底的辦法去做,要做就從根上做起。這是曾國藩為人處事的最大特點。
由于智商不高,曾國藩在早年,只能用最笨的方法讀書,以至于雖然他非常刻苦,卻屢考不中。經(jīng)過七次艱難的科考,他才考中秀才?芍辛诵悴胖笏烷_了竅,后來考舉人考進士都比較成功。而他的所有同學考秀才都比他順利,但最后,卻沒有一個人考中舉人。根據(jù)自己的科舉經(jīng)歷,曾國藩得出一個結論——讀書要用笨功夫。
用笨功夫、不投機取巧的好處是,遇到問題會迎難而上,而不是去想辦法繞路走?此票孔,但基礎會打得非常扎實,當長期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能量就會集中爆發(fā),所謂厚積薄發(fā)就是這個道理。這種看似很笨很慢的方法,從長遠來看反而是最快的方法。
2、用“笨”人:讓心眼多的人去打仗,必敗
當年太平天國起義,一時席卷天下,大清王朝的那些著名將領全都束手無策,派出多少軍隊都是一觸即潰。這個時候,曾國藩要赤手空拳建立一支湘軍來鎮(zhèn)壓太平天國。
他挑選將領的原則是,讓讀書人來做軍官,率領一幫山里的農(nóng)民作戰(zhàn)。他選讀書人的標準是:有操守、沒官氣、多調理、少大言。
之所以選讀書人做軍官,是因為武夫雖有一時之勇,卻缺少精神信仰,所以他們做事很難有大格局。
有操守就是要有信仰有原則,沒官氣就是沒有那些官僚的習氣,多調理就是做事頭腦清楚,少大言就是不吹牛,說話實在。
為什么要選擇山農(nóng)做士兵?中國有句老話叫——近山者仁,近水者智。水邊的人,往往頭腦比較靈活,山里的農(nóng)民會特別質樸。曾國藩就是要用這些笨人來打仗。
在今天,企業(yè)選人才,大多是選頭腦靈活、反應敏捷、口才特別好的人。可曾國藩恰恰相反,他選的都是那些看起來比較笨、心眼特別實的人。
實際上,曾國藩的這種做法是相當?shù)母呙。因為在?zhàn)場上,最重要的是萬眾一心、令行禁止。用心眼太多,太油滑的人,比較難以控制,很容易出亂子。
3、以誠待人:“天才”團隊,你必須這樣帶
曾國藩帶領團隊的原則也很簡單,就兩個字——拙誠。
很多人都認為領導力就是權術,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領導者的性格以及做事風格,決定了整個團隊的風氣。如果領導者習慣用權術,那整個團隊內(nèi)部必定會充滿著權謀斗爭,大家就不干正事兒。所以,要想將事業(yè)做大做久,就要跳出權術思維。
曾國藩的領導力,來源于這樣一句話:“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在團隊中,曾國藩與人相處的原則就是——人以巧詐來,吾以渾含應,以誠愚應之。
就是說,別人跟我動心機,我就假裝看不出來,并老老實實地真誠地對待他。時間一長,別人都知道我是個老實人,就不跟我玩心眼兒了。
湘軍內(nèi)部的風氣就是說真話辦實事,有話直說,誰也不用搞權謀動心機;有意見當面提,但原則是不能背后說人壞話。
湘軍集團的其他領袖,像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個個都是天才,都是十幾歲就考中了秀才,其智商比曾國藩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但最后,這些人都老老實實地團結在曾國藩的麾下,為他所用,主要原因就是曾國藩的獨特領導方式——拙誠待人。
4、打笨仗:打遍天下無敵手就靠這一招
在軍事上,曾國藩就靠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什么叫結硬寨?就是扎營扎的結實。湘軍打仗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不主動攻擊敵軍,只干兩件事:行軍和扎營。軍隊每向前行進一小段距離,就開始挖溝、筑墻,把自己圍起來,然后再行軍再挖溝、筑墻……湘軍打仗十來年,幾乎變成了一支民工建筑隊,主要的工作就是挖溝筑墻、挖溝筑墻、挖溝筑墻……
曾國藩為什么要這樣打仗?其實道理很簡單也很樸實,曾國藩原本是個文官,并不懂軍事,但他懂得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軍事首重自固。
即使不能保證打贏,也要確保不輸,把營盤扎結實了,敵軍就沒有取勝的機會。他每向前拱一步就結一次硬寨,到最后,太平天國就這么被他給拱死了。
這種打仗方式,是非常符合孫子兵法的。兵法有云,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就是說,先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等敵人露出破綻,你再去進攻,就能取勝。在戰(zhàn)場上,最謹慎的人才能活到最后。
湘軍之所以無往而不勝,就靠兩個字:一個是硬,一個是呆。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的譯文: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
使河流干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獲嗎,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獲嗎?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社會浮躁攀比洋房、豪車等諸多奢侈品,許多人皆欲加快追求財富的腳步,投機取巧、急功近利成為必然。
- 上一篇:人生不能懶惰之孝敬父母,孩子與大樹的故事
- 下一篇:成功路上無捷徑的四個故事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