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條經(jīng)典人生哲理名言
63條經(jīng)典人生哲理名言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曾國藩
衣冠之族,以清白遺世為本,務(wù)要恬穆省事,凡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與之相接。——曾國藩
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曾國藩
凡權(quán)要人聲勢赫然時,我不可犯其鋒,亦不可與之狎,敬而遠之,全身全名之道也。——曾國藩
將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quán)。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要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曾國藩
人只是怕當局,當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曾國藩
兩君子無爭,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爭,有容故也。爭者兩小人也,有識者奈何自處于小人。——曾國藩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于物,忍劇則不擾于事,忍撓則不折于勢,忍窮則不茍于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曾國藩
君子多思不若養(yǎng)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曾國藩
水道曲折,立岸者見而操舟者迷。棋勢勝負,對奕者惑而傍觀者審。非智有明暗,蓋靜可以觀動也。人能不為利害所汩,則事物至前,如數(shù)一二,故君子養(yǎng)心以靜也。——曾國藩
倚富者貧,倚貴者賤,倚強者弱,倚巧者拙。倚仁義不貧不賤不弱不拙。——曾國藩
好譽者,常謗人;市恩者,常奪人。其傾危一也。——曾國藩
人之制性,當如堤防之治水。?制渎〾闹。若不顧其泛濫,一傾而不可復也。——曾國藩
務(wù)名者害其身,多財者禍其后。善惡報緩者非天綱束,是欲成君子而滅小人也。禍福者天地所以愛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萬物。故君子恐懼而畏,小人僥幸而忽。畏其禍則福生,忽其福則禍至。傳所謂禍福無門,惟人所召也。——曾國藩
以忠沽名者訐,以信沽名者詐,以廉沽名者貪,以潔沽名者污。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有一于此,鄉(xiāng)原之徒,又何足取哉?——曾國藩
仁言不如仁心之誠,利近不如利遠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曾國藩
以德遺后者昌,以禍遺后者亡。謙柔卑退者,德之余,強暴奸詐者,禍之始。——曾國藩
人皆有愛生惡死之心,人皆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見善不明耳。——曾國藩
溺愛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貴。大丈夫見善明,則重名節(jié)如泰山。用心剛,則輕死生如鴻毛。——曾國藩
食能止饑,飲能止渴,畏能止禍,足能止貪。——曾國藩
語人之短不曰直,濟人之惡不曰義。——曾國藩
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曾國藩
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無貪榮擅寵之心,何嫉妒之有?——曾國藩
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曾國藩
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曾國藩
事莫待來時忍,欲莫待動時防。即來思隱,即動思防,如火熾水溢,障之甚難。——曾國藩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禍。——曾國藩
作善豈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謗招禍也。——曾國藩
好便宜不可與共財,狐疑者不可與共事。——曾國藩
遇詭詐人變幻百端,不可測度,吾一以至誠待之,彼術(shù)自窮。——曾國藩
恭而無禮,遇君子固所深惡,即小人亦未嘗不非笑之,枉自卑謅耳。——曾國藩
人遇逆境,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見識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學,借困衡為砥礪,不但順受而已。——曾國藩
非望之福,禍必繼之。急當恐懼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驕則不可救矣。——曾國藩
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曾國藩
人之處于患難,只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后,卻須泰然處之。——曾國藩
人有過喜談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過惡,聞之漫無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謂大公,以責人之心責己,是謂大勇。——曾國藩
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shè)身利害之中。——曾國藩
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報,若市道,吾實恥之。——曾國藩
吾不如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于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亂,則賢者在下。——曾國藩
處事當務(wù)詳慎,不可盡興燥脾。凡飲食舉動言語筆墨,盡興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無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殺身,終至殺身而有余也。——曾國藩
遇疾惡太嚴之人,不可輕意在他前道人短處,此便是澆油入火,其害與助惡一般。——曾國藩
優(yōu)娼輩好嗤笑人,而敢為無禮,此自不賤本色。其趨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曾國藩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輕營。有必不可勸之人,不必多費唇舌。——曾國藩
凡天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之貴,眾斷之貴獨。——曾國藩
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曾國藩
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遇富貴人,宜勸他寬,見聰明人宜勸他厚。——曾國藩
得失有定數(shù),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yīng)有。安然則受,未必不得,自多營營耳。——曾國藩
行事常思退一步。——曾國藩
處毀譽要識有量,今之學者反有向上底,見世所譽而趨之,見世所毀而避之,只譽我而喜,聞毀我而怒,只是量不廣,真善真惡在我,毀譽與我分毫無干。——曾國藩
見人耳語,不可竊聽。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議我短長,聞之未免動意,且使其人慚愧無地自容矣。——曾國藩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物極則反,害將及矣。——曾國藩
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他日得志必不驕。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一旦退休必不怨。——曾國藩
靜坐自我妄為,讀書即是立德。——曾國藩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紛,此亦不必過為退避也,但因以為利,則市道矣。——曾國藩
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離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曾國藩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乃知蓄疑者亂真,過思者迷正應(yīng)。——曾國藩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者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diào)劑人情,發(fā)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后動有成,事可久。盤庚遷殷,武伐紂,三令五申,猶恐弗從。蓋恒情多隱于遠識,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曾國藩
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存心君子,自得之體驗中耳。——曾國藩
恒言平穩(wěn)二字極可玩,蓋天下之事,惟平則穩(wěn)。行險亦有得的,終是不穩(wěn),故君子居易。——曾國藩
覓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他日無事于覓也,乃得之。非物有趨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從容,而失之急遽。——曾國藩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處天下事,只消得安詳二字,兵貴神速,也須從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遲緩之謂也,從容詳審,養(yǎng)奮發(fā)于定之中耳。——曾國藩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處。——曾國藩
小屈以求大伸,圣賢不為。松柏生來便直,士君子窮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難事,姑韜光忍恥,以圖他日貴達之時,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處為兩截人,即既仕之后,又為兩截人矣。——曾國藩
既不俗為小人,即不勉為君子。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曾國藩
- 上一篇:有錯有過才是人生,有苦有累才是生活
- 下一篇:勵志人生故事
- 因果報應(yīng)
- 嫖娼有報應(yīng)嗎?真實的嫖娼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yīng)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六則
- 佛咒感應(yīng)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