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短故事 >

施者富貴

  施者富貴

  西諺云:“施比受更為有福。”為什么這樣說呢?因?yàn)樵谑┑姆矫?或慷慨仗義疏財(cái),扶貧濟(jì)弱,或樂助善舉,這是一種服務(wù)群生、自我犧牲的可貴精神?墒墙藚s習(xí)慣于獲得和奪取,這是源于人性的自私和貪婪。

  記得有一傳說故事頗耐人尋思:有兩人壽盡到了陰間,閻王看了功過簿說:“你二人前世未造大惡,仍準(zhǔn)投胎為人,但一個(gè)必須過付與的人生,另一個(gè)必須過接受的人生。”

  然后叫他倆慎重選擇。

  甲暗忖,接受可坐享其成,太有福了,于是他搶先道:“請(qǐng)讓我過接受的生活。”

  乙見此情,也不懊惱,他想付與的人生,處處幫助別人,多么有意義,故甘愿過付與的人生。閻王聽其所愿后,當(dāng)下判定二人前途:甲過接受的人生,下輩子作乞丐,接受別人的幫助;乙過付與的人生,來世作富翁,布施行善,幫助別人。

  從佛教的觀點(diǎn)來看,布施是一種菩薩行,因?yàn)檎嬲?a href="/remen/fax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發(fā)心布施,要做到慈悲喜舍的“舍”,和利益他人的“利”。是要具有舍心即要有犧牲的精神并且還要真正有利于人。

  經(jīng)云:“惠施眾生,不自為己。”“解脫惠施,不望其報(bào)。”所以是一種徹底的慈悲,徹底的奉獻(xiàn)精神。

  愈是貪求無厭,愈反映內(nèi)心的不足和空虛,故佛陀曾言:“施者是富貴也。”因?yàn)槟軌蚋冻?表示我們尚有馀裕,接受別人的施予,是貧乏的象徵,朋友,你說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