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三十五卷 佛祖歷代通載
第三十五卷 佛祖歷代通載
(己丑)正月抄數(shù)戶計○庚寅九月日大赦。
(辛卯)五月二十三日詔改按察司曰肅政廉訪司。
(癸巳)十月二十二日大赦。
⊙至元三十年。杭州徑山云峰和上示寂。師名妙高。句之長溪人。父諱鼒家。世業(yè)儒。母阮。夢池上嬰兒合爪坐蓮華心手捧得之。覺而生師。因名夢池。神采秀徹。嗜書力學。尤耽釋典。固請學出世法。父母以夢故不定奪。俾從吳中云夢澤公受具戒。師銳意求道。首參癡絕沖。沖曰。此兒語纚纚有緒。吾宗瑚璉也。尋又見無準于徑山。準尤器愛。擬以侍職處。師嘆曰。懷安敗名。吾不遍參諸方不止也。遂之育王見偃溪。即請入侍室。掌職藏鑰。一日溪舉。譬如牛過窗欞。頭角四蹄俱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師劃然有省。答曰。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偃溪可之。會師遷南屏。攜師與俱。尋住南興大蘆。遂為嫡嗣。遷保安江陰教忠霅川何山。云衲四來。三堂皆溢。蔣山虛次直指僉議無以易師。朝旨從之。歷十有三載。眾踰五百。德祐乙亥年。被兵革。軍士有迫師求金者。師曰。此但有寺有僧。無金與汝。俄以刃擬師。師延頸曰。欲殺即殺。吾頭非汝礪刀石。辭氣雍容了無怖畏。軍士感動擲刃去。丞相伯顏公見師加敬。舍牛百齋糧五百。寺賴以濟。顏公又戒諸將。此老非常人比。宜異目待之。以故寺得無恙。至元庚辰。雙徑延請。師懇辭再三。乃前寺罹回祿。草創(chuàng)才什一。師悉力興建。且捐衣盂自為僧堂眾寮。不十年悉復(fù)舊觀。戊子春。魔事忽作教徒譖毀禪宗。師聞之嘆曰。此宗門大事。吾當忍死以爭之。遂拉一二同列趨京。有旨大集教禪廷辨。上問禪以何為宗。師奏。凈智妙圓體本空寂。非見聞覺知思慮分別所能到。宣問再三。師歷舉西天四七東土二三。達磨諸祖南能北秀。德山臨濟棒喝因緣。大抵教是佛語。禪是佛心。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趣最上乘。孰過于禪。詞指明辯余二千言。又宣進榻前與仙林。諸教徒返復(fù)論難。林問。禪宗得法幾人。師云。從上佛祖天下老和上。盡恒河沙莫窮其數(shù)。林云。只這是誰。師云。含元殿上更覓長安。又問。如何是禪。師打一圓相。林不省。師曰。只這一圈透不過。說甚千經(jīng)萬論。林辭屈。上大說。眾喙乃熄。禪宗按堵如初。陛辭南歸。示眾云。我本深藏巖竇。隱遁過時。不謂日照天臨。難逃至化。又云。衲帔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徑山輪奐甫備。延燎復(fù)盡。師謂眾曰。吾負此山債耳。遂竭力再建。匯殿坡為池。他屋皆易置佳處。五年而成。癸巳六月初。小參訓飭學者。十七日書偈而逝。師生于嘉定己卯二月十七日。壽七十五。臘五十九。葬于寺西之居頂庵。
(甲午)至元三十一年上崩。
⊙世祖皇帝潛龍時。出征西國。好生為任。迷徑遇僧。開途受記。由是光宅天下統(tǒng)御萬邦。大弘密乘尊隆三寶。
帝潛龍時。命忠書記。叩六丁之靈。求治國之道。出征江南。書記奏云。飛龍之時已至?伤倩剞@。上然之猶是富有天下。
帝問帝師云。施食至少。何能普濟無量幽冥。帝師云。佛法真言力。猶如飲馬珠。
帝迎旃檀瑞像歸內(nèi)宮。安奉萬歲山仁智殿。為見世之寶。
帝嘗問帝師云。修寺建塔有何功德。帝師云。福蔭大千。由是建仁王護國寺。以鎮(zhèn)國焉。
帝命帝師。齊竟天雨金花。繽紛而下。帝云。何故有此祥瑞。帝師云。陛下心花內(nèi)發(fā)。天雨金花贊嘆。
帝命伯顏丞相。攻取江南不克。遂問膽巴師父云。護神云何不出氣力。奏云。人不使不去。佛不請不說。帝遂求請。不日而宋降。
定光佛塔毫光發(fā)現(xiàn)。
帝命開視內(nèi)有舍利。光耀人目。由是重建寶塔。
蜀僧元一游西天回朝。
帝。帝問云。西天佛有么。元一奏云當今東土生民主。何異西天悉達多。
元一以西天琢成玉石佛像獻。
帝。帝寶之于萬山供養(yǎng)。
元一以西天貝多葉經(jīng)獻。
帝。帝貯以七寶函。嚴加信仰。
忠書記僧中之杰。
帝命以三奇之道為輔。出號施令。帝加信任。封為太保。
元一自西天持佛如來鐵缽獻。
帝。帝悅寶之。以鎮(zhèn)庫藏。
帝與帝師坐次。一亢二僧侍側(cè)。帝云。何不游戲三昧?阂砸荒晷≡啤男≈链鬄榇。一遂云。海青身至小。天鵝身至大。海青徹天飛。天鵝生懼怕?涸啤Xi豚身至小。象王身至大。象見豚來欺。擲向大千界。帝師云。我以大千界;癁橐桓。煮爾四伴物。大小都容了。帝大悅。
帝問元一云?桌贤奖姾我灾辽佟H鐏硗奖姾我灾炼。元一奏云。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帝問揀壇主云。何處有佛。揀奏云。我皇即是佛。帝云。朕如何是佛。揀云。殺活在于手。乾坤掌上平。
帝問彌陀和上云。和上住在何處。奏云。住在我王神州。帝云。恁么則時時見彌陀。
帝問僧元一云。和上還涉世緣么。奏云。不知法故犯。知法了應(yīng)無。
帝問帝師云。僧中還有通古今事底么。時有因和上。奏云。法自漢明帝至以火辯真?zhèn)巍5墼。古今事且置。今再以火辯真?zhèn)螘r如何。因奏曰。我皇有護法之心。此經(jīng)爭得焚燒。帝悅其言。
帝誕生太子。詔海云國師。摩頂立名。奏云。世間最尊貴。無越于真金。
帝命東宮圍場齋。帝師作懺悔。帝師云。眾生度脫盡。仁王悲愿深。
帝設(shè)資戒大會。隨處放光。帝問帝師云。光從何處來。帝師回奏云。感應(yīng)道交佛光應(yīng)現(xiàn)。
帝命皇后娘娘。鎮(zhèn)國寺行香。后問眾僧云。諸處放光。此處何無。言訖定光塔上毫光燭天。終日不散。
帝以眾婇女圍繞帝師。帝問云。還也動心么。帝師云。目前雖可看。爭奈老僧何。帝大悅。
帝問淵總統(tǒng)。還有眷屬無。回奏云。終日不曾離。又問。還餐酒肉無。淵奏云。缽盂常染腥膻味。帝云。好老實人。
新筑京城。監(jiān)筑者謀毀海云國師塔。兩雉相合。奏帝欲去其塔。帝云。海云高僧。筑城圍之。貴僧之德千古不磨。
帝一日曰。栴檀瑞像現(xiàn)世佛寶當建大剎安奉。庶一切人俱得瞻禮。乃建大圣壽萬安寺。
帝命寫金字藏經(jīng)。卷軸前圖像未定。帝云。此經(jīng)是釋迦佛說。止畫說主。庶看讀者知有所自。
帝詔遍天下。每一歲中行布施度僧讀大藏經(jīng)。隨處放光現(xiàn)瑞。禎祥不一。
帝詔講華嚴大德。于京城大寺開演。彰顯如來之富貴。
帝設(shè)大會。七處放光。顯示華嚴七處之玄旨。
帝問眾臣僚。每日還不放閑也無。眾臣僚無對。帝乃袖中出數(shù)珠示之。內(nèi)外百官皆歸至善。
釋迦如來住世七十九年。
帝至七十九歲。乃云。與佛同壽。不為夭矣。
帝詔十高僧內(nèi)殿供養(yǎng)。帝端居不動。諸大德亦復(fù)默然。帝乃云。此是真實功德。
帝詔僧大內(nèi)念經(jīng)行香。侍臣奏云。僧多有不識字者。帝乃云。但教舒展拭去塵埃。亦有功德。
糠禪背杖戒身見。
帝。帝問曰。此杖何為;刈嘣。身有過失。以杖責之帝曰。過失在心。鞭身何益。與其責身。莫若責心。
帝見僧有過。不加王法。止令閱教懺悔。
帝詔東昌大師演教。帝大悅。賜以寶玉拄杖。
帝平宋已。彼境教不流通。天下揀選教僧三十員。往彼說法利生。由是直南教道大興。
帝建大圣壽萬安寺。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為界至。
帝大內(nèi)皆以真言梵字為嚴飾。表行住坐臥不離舍佛法也。
帝賜講人紅僧衣。令說法人與佛齊等。
蜀僧圓證見。
帝。帝問。汝何所習;刈嘣。幼明三奇。長習佛乘。上悅。賜以碧玉香鼎。命崇香火。
帝萬機之暇。自奉施食。持數(shù)珠而課誦。
帝建大圣壽萬安寺成。兩廊擬塑佛像。監(jiān)修官聞奏。帝云。不須塑泥佛。只教活佛住。
帝御北征。護神現(xiàn)身陣前。怨敵自退廣濟大師;蕦m親侍日久。禮誦不輟帝深賞贊。賜以放光佛像。命敬侍供養(yǎng)。
帝問相士山水。士奏云。善惡由山水所主。帝問。太行山如何。相士奏云。出奸盜。帝云。何以夫子在彼生。帝召僧圓證問云。此人山水說得是么。證回奏云。善政治天下。天下人皆善。山水之說臣僧未曉。帝大悅。
舍羅薩張大師志慕出家。
帝從其請落發(fā)為僧。賜七寶數(shù)珠。命供日課。
帝詔蜀僧圓證。明六神之術(shù)。上曰。髡發(fā)恐無靈驗;刈嘣。此六者。天地日月水火之神。菩提場中各說偈贊佛。得大解脫門。為華嚴之嚴衛(wèi)。僧人昭事。神必欽依。髡發(fā)無傷。帝然之。
帝詔元一與道士持論。元一攻其竊釋孔之言。上悅。
帝問僧佛牙真?zhèn)。僧無對。帝云。真?zhèn)巫苑置。諸人休錯解。
帝命僧念無量壽王陀羅尼經(jīng)。能念者賜疋帛稱賞。
帝召東宮云。海云是汝師。居住金田宜加崇飾。由是鼎新慶壽大剎。
帝出郊狩南花園云。此處宜建梵剎。段相依命修造。出狩回駕。寺已剎圓。
帝顯正摧邪。命除道德經(jīng)外。余皆焚毀。以絕其妄。宰臣奏。分揀道藏。檢出馬湘詩云。樹連滄海水連云。昔有殷周李老君。人說是非皆不定。五千言外更無文。符合上意。龍顏大悅。制焚之。
帝頒行玉音。詔昊天講主云。聞朕在世誡約學徒究明佛法。毋令減滅。
峨嵋普賢道場。缺大藏經(jīng)。
命張大師。徑從驛騎遞相迎送。佛法流通福覃西蜀。上都道士等奏。與釋教定邪正。
帝云。勝負如何賞罰。道士云。義墮者斬首。帝曰。不然。義墮者削發(fā)為僧。
帝大悅。命削發(fā)為僧寶焉。
圣安寶長老送瑞像至內(nèi)。心不之悅。
帝云。此是皇家佛。汝心何懊惱。帝回與三十二錠白金。以表三十二相也。
宋太后削發(fā)為尼。誦經(jīng)修道。
帝深加敬仰。四事供養(yǎng)。
帝宣宋室二宮人至。皆祝發(fā)為尼。帝云。三寶中人也。命歸山學佛修行。供送衣糧。
帝設(shè)無遮會。詔信講主說總圣名目。帝云。既號無遮。云何有數(shù)。
宋主毳衣圓頂。
帝命往西土討究大乘明即佛理。
帝以金為泥。命僧儒繕寫大藏經(jīng)一藏。貯以七寶瑯函。流傳萬世。
帝設(shè)資戒大會。避使長為僧之人使見認得欲取。帝叱云已為佛弟子。誰復(fù)能為主天竺進缽。
帝取食前珍味。碎置缽中。內(nèi)外侍從數(shù)滿千人。各賜一粒。普令得沾如來缽中之禪悅。
帝至香山。山半有泉。問僧此泉足僧用否。僧回奏云。日供一千僧。流注尚無竭。賜白金一錠。命筑亭蓋覆。貴其利濟宋鎮(zhèn)庫栴檀方圓丈余。
帝曰。鎮(zhèn)庫無益?虨榉鹣窭嫒颂。
帝駕至香山栗園。其栗方熟。左右從駕萬人余。帝誡諭云。此為三寶物。一個不容拈。
僧眾遠迎。
帝駕。帝曰。往日僧人三詔不起。今日僧人云以遠迎。僧無對。
帝設(shè)大會。阇黎佛聲響亮。帝曰。如是佛音聲。多少眾生生善心。乃賜白金一錠。
弘法寺藏經(jīng)板歷年久遠。
命諸山師德。校正訛謬鼎新嚴飾。補足以傳無窮。
帝一日云。三人護法。二已去了。惟朕一人。當今佛法愈隆愈盛。
帝命逸林上師。譯藥師壇法儀軌。為天下消八苦之災(zāi)。增無量之壽。
帝設(shè)十萬僧會。命十師對御說法。賜白金十錠玉拄杖十條。
外邦貢佛舍利。
帝云。不獨朕一人得福。乃于南城彰義門。高建門塔。普令往來皆得頂戴。
帝命高僧。重整大藏分大小乘。再標芳號遍布天下。
帝一統(tǒng)天下。外邦他國皆歸至化。帝印大藏三十六藏。遣使分賜。皆令得瞻佛日。
帝命帝師云。去佛遙遠僧戒全虧?蛇x諸路高僧。賜紅黃大衣。傳授薩婆多部大戒。
帝云。菩薩戒本但解法師語者皆得傳受。乃印造一千部。流通散施。普令大地眾生皆奉如來寶戒。
帝問揀壇主云。何處為最上福田。回奏云。清涼。帝云真佛境界。乃建五大寺為世福田。
帝于五臺運工建寺。有澗無水。興工之日。段張沿澗覓水。突然涌出。給濟不乏。
臣佐奏。以天下僧尼一例同民。
帝問。民籍若干。府庫若干。奏云。不知。上曰。輔相治道固宜用心。此乃不理。而急于餐菜馂饀之僧人。其事乃止。
帝聞五教義。帝云。頓教即心是佛諸佛境界。凡夫不修如何得到。
帝見西僧經(jīng)教與漢僧經(jīng)教。音韻不同。疑其有異。命兩土名德對辯。一一無差。帝曰。積年疑滯今日決開(故有法寶勘同)
帝以佛教為心。厭化胡偽造。歷代斷除莫之遏絕。嚴行天下焚毀無遺。
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寶塔統(tǒng)御剎中計一十九所。各頒錢帛。廣加嚴飾。大陳供養(yǎng)。
帝嘗召群臣云。朕以本覺無二真心。治天下國家。如觀海東青取天鵝。心無二故。
帝每齋日。以南天竺佛缽。置七寶珍羞。澄湛觀心。廣修供養(yǎng)。
帝自有四海。天下寺院田產(chǎn)二稅。盡行蠲免。普令緇侶安心辦道。
天下寺院山林樹木。遍諭玉音。嚴加護持毋令斫伐。以嚴佛如來之境界。
帝以俗制于僧失其崇敬。遍諭天下各主綱維主掌教門護持佛法。
臣下聞奏。有俗僧人。宜令同民。帝令修補寺院以遮其過。
帝主領(lǐng)天下頒降圣旨。諭一切僧人不揀甚么差發(fā)休當。遵依釋迦牟尼佛道子行持。
阿合麻丞相奏。天下僧尼頗多混濫。精通佛法可允為僧。無知無聞宜令例俗。膽巴師父奏云。多人祝壽好。多人生怒好。
帝云。多人祝壽好。其事乃止。
帝靈駕經(jīng)宣德,F(xiàn)大圓光周遍天界。合境僧俗悉皆瞻禮。蓋顯古佛示現(xiàn)之作用耳(已上百段出弘教集)
念常贊曰。華嚴云。菩薩住初地作大功德。王以法化眾生。慈心無損害。統(tǒng)領(lǐng)閻浮提;忻也患。皆令住大舍。成就佛智慧。若能廣分別。億劫不能盡。今觀弘教集。載世祖皇帝實錄百余篇。字字句句。以弘教為己任。如有云。朕以本覺無二真心。治天下國家。如觀海東青取天鵝。心無二故。由此論之。萬機之暇不離念佛念法念僧。茍非。
大圣慈念群生特垂化跡。能如是邪。使唐虞再世。亦無以加矣。猗歟盛哉。敬錄于前。以曉來學云。
⊙(乙未)成宗完者篤欽明廣孝皇帝即位(于甲午四月十四日十五日大赦!鸶脑懺)
(丁酉)(二月廿七日大赦改)大德。
(己亥)正月遣使問民疾苦。
(壬寅)三月三日大赦。
⊙大德六年九月一日。五臺山大萬圣祐國寺真覺國師歿。師諱文才。字仲華。楊氏。其先弘農(nóng)人。高曾以來世官壟坻。父靜義。金季為清水主簿。遂家焉。少孤事母孝。于書無所不讀。性理之學尤其邃也。故約而為守。蔚而成文。辭氣雅健如古作者。為人沉厚若素不讀書者。至與士君子談接其辭辯其事詳其理盡。出入經(jīng)史。滔滔然若河漢之決。莫窺其涘。其講授經(jīng)論。得旨言外。不屑屑于名數(shù)。嘗曰。學貴宗通言欲會意。以意逆志為得之矣。語言文字糟粕之余也。豈有余味哉。彼狃于文字。味其糟粕。徒騁知見以記問自多。殊不知支離其知穿鑿其見愈惑多岐不能冥昝于道。聽其說適足以熟耳而已。豈能開人惠目乎。所著縣談詳略五卷。肇論略疏三卷。惠燈集二卷。皆內(nèi)據(jù)佛經(jīng)外援儒老托譬取類。其辭質(zhì)而不華。簡而詣。取其達而已。隱居成紀。筑室樹松。將以終老。然以行修乎邇德加乎遠。雖自韜晦。其道愈彰。人尊其德不敢名。以松堂稱之。佛教之興始于洛陽白馬寺。故稱釋源。其宗主歿。詔以師繼之。世祖嘗以五臺絕境欲為佛寺。而未果也。成宗以繼志之孝。作而成之。賜名大萬圣佑國寺。以為名山大寺。非海內(nèi)之望。不能尸之。詔求其人于帝師迦羅斯巴。會師自洛陽來見帝師。喜曰。佑國寺得其人矣。詔師以釋源宗主兼居佑國。師見帝師以辭曰。某以何德猥蒙恩寵。其居白馬已為過分。安能復(fù)居佑圣。愿選有德者為之。幸憐其誠以聞于上。帝師不可曰。此上命也。上于此事用心至焉。非女其誰與居。此吾教所系。女其勉之。居歲余。大德六年將如洛陽。道真定館于某寺。疾作。九月一日歿。年六十有二;鸷螳@舍利者數(shù)百粒。其徒歸葬于五臺東山之麓。
(癸卯)(三月十六日詔定賊罪條例為十二章。及增給朝官月俸外任公田祿米等○八月六日太原平陽地震)
⊙大德七年。膽巴金剛上師歿。師名功嘉葛刺思。此云普喜名聞。又名膽巴。此云微妙。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孤依季父。聞經(jīng)止啼。知其非凡。遣侍法王上師。試以梵咒。隨誦如流。曰此子宿積聰惠異。日當與眾生作大饒益。年十二訓以前名。自是經(jīng)科哭式壇法明方。靡不洞貫。年二十四講演大喜樂本續(xù)等文。四眾悅服。上師令巴至西天竺國參禮古達麻室利習梵典。盡得其傳。初世祖居潛邸。聞西國有綽理哲瓦道德。愿見之。遂往西涼遣使請于廓丹大王。王謂使者曰。師已入滅。有侄癹思巴。此云圣壽。年方十六。深通佛法。請以應(yīng)命。至都旬日即乞西還。上召問曰。師之佛法比叔如何。曰叔之佛法如大海水。吾所得者以指點水于舌而已。問答允稱。上喜曰。師年雖少種性不凡。愿為朕留當求戒法。尋禮為師。巴入中國。詔居五臺壽寧。壬申留京師王公咸稟妙戒。初天兵南下。襄城居民禱真武。降筆云。有大黑神。領(lǐng)兵西北方來。吾亦當避。于是列城望風款附。兵不血刃。至于破常州。多見黑神出入其家。民罔知故。實乃摩訶葛刺神也。此云大黑。蓋師祖父七世事神甚謹。隨禱而應(yīng)。此助國之驗也。乙亥師具以聞。有旨建神廟于涿之陽。結(jié)構(gòu)橫麗神像威嚴。凡水旱蝗疫。民禱響應(yīng)。辛巳歲師得道藏化胡經(jīng)并八十一化圖;没笸Q。師乃嘆曰。以邪惑正如此者。遂奏聞。召教禪大德及翰林承制等。詣長春宮辯證(辨?zhèn)武浢?詔下諸路除道德經(jīng)外。其余偽文盡令焚毀。至壬午師力乞西歸。上不能留。初相哥受師戒。繼為帝師。門人屢有言其豪橫自肆者。師責而不悛。由是御之。逮登相位。懼師讜直必言于上。乃先入巧言贊師。故有是請。首于云中。次至西夏。以及臨洮。求法益眾。未幾權(quán)臣復(fù)譖。令歸本國。師至故里閱六寒暑。己丑相哥遣使傳召還都。于圣安寺安置。四月赴省聽旨。令往潮州。師忻然引侍僧昔監(jiān)藏。子身乘驛。即日南向。及出都門。雷雨冥晦。由汴涉江洎于閩廣。所至州城俱沾戒法。八月抵潮陽。館于開元寺。有樞使月的迷失。奉旨南行。初不知佛。其妻得奇疾。醫(yī)禱無驗。聞師之道禮請至再。師臨其家盡取其巫覡繪像焚之。以所持數(shù)珠加患者身。驚泣乃蘇。且曰。夢中見一黑惡形人。釋我而去。使軍中得報喜甚。遂能勝敵。由是傾心佛化。師謂門人曰。潮乃大顛韓子論道之處。宜建剎利生。因得城南凈樂寺故基。將求材。未知其計。寺先有河。斷流既久。庚寅五月大雨傾注河流暴溢。適有良材泛集充斥。見者驚詫咸謂鬼輸神運焉。樞使董工興創(chuàng)。殿宇既完。師手塑梵像。齋萬僧以慶贊之。嘗謂昔監(jiān)藏曰。吾不久有他往。宜速成此寺。后師還都。奏田二十頃。賜額寶積焉。未幾召還。相哥已伏誅矣。癸已夏五上患股。召師于內(nèi)殿建觀音獅子吼道場。七日而愈。施白金五十錠。敘及相哥譖師之語。師以宿業(yè)為對。宰臣莫不駭服。上謂師曰。師昔勸朕五臺建寺。令遣侍臣伯顏司天監(jiān)蘇和卿等相視山形。以圖呈師。師曰。此非小緣。陛下發(fā)心寺即成就。未幾上宴駕。甲午四月成宗皇帝踐祚。遣使召師。師至慶賀畢。奏曰。昔成吉思皇帝有國之日。疆土未廣。尚不征僧道稅糧。今日四海混同萬邦入貢。豈因微利而棄成規(guī)。倘蠲其賦則身安志專。庶可勤修報國。上曰。師與丞相完澤商議。奏曰。此謀出于中書省官。自非圣裁他議何益。上良久曰。明日月旦就大安閣釋迦舍利像前修設(shè)好事。師宜早至。翌日師登內(nèi)閣。次帝師坐。令必阇赤朗宣敕旨。顧問師曰。今已免和上稅糧。心歡喜否。師起謝曰。天下僧人咸沾圣澤。元貞乙未四月奉詔住大護國仁王寺。敕太府具駕前儀仗。百官護送。寺乃昭睿順圣皇后所建。其嚴好若天宮內(nèi)苑移下人間。是年遣使詔師問曰。海都軍馬犯西番界。師于佛事中能退降否。奏曰。但禱摩訶葛刺。自然有驗。復(fù)問曰。于何處建壇。對曰。高梁河西北甕山有寺。僻靜可習禪覯。敕省府供給嚴護。令丞相答失蠻上親染宸翰云。這句當怎生用心。師理會者師的句當。朕理會得也。于是建曼拏羅依法作觀。未幾捷報至。上大悅。壬寅春二月帝幸柳林遘疾。遣使召云。師如想朕。愿師一來。師至幸所就行殿修觀法七晝夜。圣體乃瘳。敕天下僧寺普閱藏經(jīng)。仍降香幣等施。即大赦天下。上曰。賴師攝護朕體已安。即解頸七寶牌為施。皇后亦解寶珠瓔珞施之。并施尚乘車輦騾馬白玉鞍轡金曼答喇黃白金各一錠官幣十八匹。御前校尉丁人為師前導。三月二十四日。大駕北巡。命師象輿行駕前。道過云州龍門。師謂徒眾曰。此地龍物所都;蚺d風雨恐檠乘輿。汝等密持神咒以待之。至暮雷電果作四野震怖。獨行殿一境無虞。至上都。近臣咸謝曰。龍門之恐賴師以安。癸卯夏師示疾。上遣御醫(yī)候視。師笑曰。色身有限。藥豈能留。五月十八日。師問左右。今正何時。對曰。日當午矣。師即斂容端坐面西而逝。上聞悲悼不勝。賜沉檀眾香就上都慶安寺結(jié)塔茶毗。王及四眾莫不哀惻。是月二十九日。敕丞相答失蠻。開視焚塔。見師頂骨不壞。舍利不計其數(shù)。輪殊坐氈如故。回奏。加嘆敕大都留守。率承應(yīng)伎樂迎舍利歸葬仁王寺之慶安塔焉。世壽七十有四。僧臘六十二。秘密之教彼土以大持金剛為始祖。累傳至師益顯。
⊙(戊申)故有金剛上師之號焉。
武宗曲律仁惠宣孝皇帝即位。改至大(十一月廿五日大赦)
瑞像計二千三百年矣。
(己酉)造至大銀鈔(十月詔鑄大元通寶錢及至大通寶小錢。十月十七日大赦)
⊙至大二年內(nèi)翰趙孟俯奉敕撰臨濟正宗之碑。
佛法大智慧破一切有。以大圓覺攝一切空。以大慈悲度一切眾。始于不言而至于無所不言。無所不言而至于無言。夫道非言不傳。傳而不以言。則道在言語之外矣。是為佛法最上上乘。如以薪傳火薪盡而火不窮也。故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一笑之頃超然獨得。尚何可以言語求哉。自摩訶迦葉。二十八傳而為菩提達磨。始入中國。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坐者九年。達磨六傳而為能。能十傳為臨濟。臨濟生于曹州。游學江右。事黃檗問佛法的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問三度被打。辭往大愚。理前話云。不知過在甚么處。愚曰。黃檗恁么老婆為汝得徹困。猶覓過在。師言下大悟歸鎮(zhèn)州筑室滹沱河之上。今臨濟院是也。因號臨濟大師。師之于道。得大究竟。繇臨濟而上。至于諸佛。諸佛之下。至于臨濟。前圣后圣無間然矣。直指示人機若發(fā)矢。學者聞之耳目盡喪。表里無據(jù)。自能后禪分為五。唯師所傳號為正宗。一傳為興化獎。再傳為南院颙。三傳為風穴沼。四傳為首山念。又五傳為五祖演。演傳天目齊。齊傳懶牛和。和傳竹林寶。寶傳竹林安。安傳海西堂容庵。容庵傳中和璋。璋傳海云大宗師蕳公。海云性與道合。心與法冥。細無不入。大無不包。師住臨濟院。能系祖?zhèn)饕哉澜y(tǒng)。佛法蓋至此而中興焉。當。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在潛邸。[婁*姿]屈至尊請問道要。雖其言往復(fù)紬繹。而獨以慈愛不殺為本。師之大弟子二人。曰可庵朗。賾庵儇。朗公度蓽庵滿及太傅劉文貞。儇公度西云大宗師安公。師以文貞公機智弘建。使事○世祖皇帝。當是時君臣相得策定天下。深功厚德祖于元元。卒為佐命之臣。皆自此賢之也元貞元年○成宗有詔。迎西云住天都大慶壽寺。進承清問。經(jīng)歷三朝發(fā)撝玄言。得諸佛智。懸判三乘如一二數(shù)。由是臨濟之道愈擴而大○今皇帝欽承○祖武。獨明妙心?逃駷橛。以賜西云。其文曰。臨濟正宗之印。獨加師榮祿大夫大司空。領(lǐng)臨濟一宗事。仍詔立碑臨濟院。且命臣孟俯為文。稱揚佛祖之道。以示不朽。臣孟俯既敘其所傳授。又系之銘。銘曰。佛有正法。覺明妙心。二十八傳。至于少林。赫赫少林。師我震旦。使為佛種。不鍥而斷。傳十世后。而得臨濟。為道坦然。如指而示。又十六世。是為海云。坐祖道場。能紹厥聞。維我○世祖。誕膺天命。威震九有。維佛是敬。聞師之名。若古賢圣。嘗進一言。深入圣聽。不殺之仁。其利甚弘。俾大弟子。為帝股肱。至西云公。能嗣其業(yè)。據(jù)獅子座。為眾演說。聞?wù)哔潎@。信者鄉(xiāng)風。得者如寶。悟者如空○今皇帝圣。深契道要。曰臨濟宗?垹柲芙B。即心即佛。時乃世守。傳不以言。而以心受;实廴f年。正法永傳。尚迪后人。勿昧其原。
敕賜乞臺薩里神道碑。趙子昂為文。其略曰。
太祖皇帝。既受天命略定西北諸國。回鶻最強最先附。遂詔其主亦都護第五子。與諸皇子約為兄弟。寵異冠諸國。自是有一才一藝者。畢效于朝。至元大德間。在位之臣非有攻城戰(zhàn)野之功。斬將搴旗之勇。而道包儒釋學際天人。寄天子之腹心。繄生民之休戚者。惟趙國文定公而已。今上皇帝臨御之七年始。行褒恤之典。于是贈公祖父官爵勛封。越明年復(fù)賜碑墓道。命臣孟俯為之文。當世祖時。公為平章政事。臣為兵部郎中。趨走省闥識公為舊。承言論政知公為詳。敢不只奉。
⊙明詔。公諱乞臺薩里。早受浮圖法于智全末利可吾坡地沙。圓通辨悟。當時咸推讓之。累贈純誠守正功臣太保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趙國公。謚通敏。又從國師八思馬學密乘。不數(shù)月盡通其書。旁達諸國及漢語。世祖知其材俾習漢文書。領(lǐng)之遂通諸經(jīng)史百家。若陰陽歷數(shù)圖緯方技之說。靡不精詣。會國師西還。攜與俱。歲余乞歸省。師送之曰。以汝之學非為我佛弟子者。我敢受女拜耶。勉事圣君。相泣而別。比至門。師已上書薦之○裕宗。得召入宿衛(wèi)。日以筆札侍左右。至元二十年冬有二僧西來見。自言知天象。上召通象胥者。數(shù)輩與語。莫能解。有脫烈者言。公可。使立召與語。僧乃屈謝不如。上大悅。明年夏擢朝列大夫左侍儀奉御秋置集賢館。命公領(lǐng)集賢。公請以司徒撒里蠻領(lǐng)之。乃以公為中順大夫集賢館學士。兼太史院事。明年夏遷嘉議大夫。明年春升集賢大學士。中奉大夫。明年春進資德大夫尚書右丞。并兼太史院事。冬拜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兼集賢大學士太史院使。廿八年乞解機務(wù)。以為集賢大學士。三十年加領(lǐng)太史院事。自初授官。至是凡八遷并兼左侍儀奉御。明年○世祖登遐○裕圣皇后命公。帥翰林集賢太常禮官。備禮冊立○成宗即皇帝位。明年春以翌戴功加守司徒。大德三年復(fù)拜平章政事。十一年春○成宗宴駕。哀慟成疾。秋八月十有七日。薨于大都發(fā)祥里第。年六十三。以是月日葬城西南岡子原。
⊙敕賜佛國普安溫禪師塔銘。侍書奎章閣虞集撰。其略曰。師諱至溫。字其玉。一號全一。邢州郝氏子也。幼聰敏異常。兒年六歲。其母攜之至龐馬村。見寂照和尚于凈土院。寂照曰。汝其為釋氏乎。師心許之。會寂照避亂去隱遼西。乃禮寂照弟子辨庵訥而祝發(fā)焉。無還富公主凈土。蒞眾甚嚴。師不以為忤。庚寅之歲無還開法萬壽。師與十僧同往佐之。萬松某公以青州辨公宗旨開示法要。門庭高廣。四方尊之。師見萬松始以才氣過人。稍不容于眾。然而博記多聞?wù)摫鏌o礙。百家諸子之言。多所涉獵又善草書。有顛素之遺法。年才十有五。為萬松侍者。凡萬松偈頌法語。一聞輒了之。遂得法焉。常以侍者代應(yīng)對。談鋒之利不可犯。時人已深期之。故太保劉文貞公。長師一歲。少時相好也。劉公厭世。故思學道。師勸之為僧。同參西京寶勝明公。既而為○世祖知。遇侍幃幄。為謀臣。薦師可大用。得召見。與語大悅。將授以官。弗受曰。天下佛法流通。臣僧之愿。富貴非所望也。留王庭多有贊益。居三歲遣還。出賜金資。日用不計其費。時○憲宗命海云主釋教○詔天下作資戎會。師持○旨宣布中外。而輔成之○世祖征云南還。劉公請承制。錫師號曰佛國普安大禪師。總攝關(guān)西五路河南南京等路太原府路邢洛磁懷孟等州僧尼之事?逃∫再n師。銳意衛(wèi)教。凡僧之田廬見侵于豪富及他教者。皆力歸之。馳驲四出周于所履。必獲其志乃已。自其門人或勸之少憩弗懈也○憲宗末年。僧道士有諍。各為違言以相危○上命聚訟于和林剖決真?zhèn)。師從少林諸師辨之。道士義墮剃須發(fā)者十七人。道宮之復(fù)為者以千百計。中統(tǒng)建元釋教大盛。僧眾賴之甚思師之功焉。而師遂納印辭職。每歲官賜金修寺之外。世味泊如也。至元丁卯五月二十二日。以疾終于桓州之天宮寺西向右脅而化。當暑儀形如生。更有異香三日;鹪≈纳嘌啦粔。眾庶掊其地深數(shù)尺。猶得舍利云。世壽五十一。僧臘四十。臣聞世祖皇帝圣度如天。善馭豪杰自在潛邸。至于混一海內(nèi)。天下之人材大小畢至。以足其任使。故其功業(yè)之盛。巍巍然赫赫然。三代而下帝王未有或之及也。浮圖氏以寂滅為宗。而材器文辨如溫公。亦豈常人之流哉。敢敘而表之。以見夫興王之運其人如此。銘曰。維昔世皇。始理開平。作其潛藩。有宮有城顧瞻東隅。泉甘土厚。蜿蜒來止。屬垣負阜。命建仁祠。龍光是名。權(quán)輿來尸。僧有豪英。氣如虹霓。辨若風雨?v橫凌厲。莫敢余侮世皇有為。群策是稽。名見從容。出其端倪。善則利器。俾反初服。報德不回。屹若孤鵠。林林釋徒。稟教以居。孰為紛更。入主出孥。天子有命。存完去駁。我馳我驅(qū)。立折其角。燕趙之間。至于陜關(guān)。我田我廬匪歸匪艱。
世皇御一。民用寧一。而釋之門。既振既息。時龍光師。燕居弗馳。散其緒余。為書為詩。詩揚宗風。書縱逸趣。沛將有述。棄而遽去。維時名僧。至于公卿。有誄有辭。失之若驚。垂八十年。英標如在。誰知表之。嗣者七代。義舉有聞。天子喜之。史臣屬辭。以系遐思。
(庚戌)正月行使歷代舊錢○十月十八日大赦。
大師魯國忠武王木華黎。身長七尺。虎首虬須黑面多謀略。雄勇冠一時。與博爾術(shù)博爾忽赤老溫。俱以忠勇佐太祖。時號掇里班曲律。猶漢言四杰也太祖行次東印度鐵門關(guān)侍衛(wèi)者。見一獸鹿形馬尾綠色而獨角。能為人言。曰汝軍宜早回上怪問耶律晉卿楚才。奏曰。此獸名角[角*耑]日行一萬八千里。解四夷語。是惡殺之象。蓋上天遣之。以告陛下。愿承天心宥此數(shù)國人命。寔陛下無疆之福。即日下詔班師(右出本朝功臣事略)
- 上一篇:第三十六卷 佛祖歷代通載
- 下一篇:第三十四卷 佛祖歷代通載
- 第五卷 金光明經(jīng)文句記
- 第六卷 敕修百丈清規(guī)
- 第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二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六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二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一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十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八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七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五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四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三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會解
- 第三十卷 佛祖歷代通載
- 第三十一卷 佛祖歷代通載
- 第三十二卷 佛祖歷代通載
- 第三十三卷 佛祖歷代通載
- 第三十四卷 佛祖歷代通載
- 第三十五卷 佛祖歷代通載
- 第三十六卷 佛祖歷代通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