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生活的寄托

  生活的寄托

  12年的尋親路有了結(jié)果,面對未來,易剛久還在尋找最完美的結(jié)果。

  回到金堂的易剛久談笑間感覺找到了生活的寄托。

  一個男人的尋找

  11月19日,山西運城,金堂男子易剛久終于見到了被拐12年的妻兒。分別4380個日夜,見面的一刻,已高出他半個頭的兒子小明,輕聲叫了句“爸爸”,讓易剛久無法自控,眼淚一涌而出。

  一個男人的放棄

  兒子小明是學校的重點培育對象,名列高一前三名,“孩子各方面特別優(yōu)秀”。經(jīng)過半天的艱難抉擇,易剛久決定,不強行帶回兒子,“我心里還是難過,但為了兒子的前程,不得不做這樣的選擇。”

  分別4380個日夜后,在距離老家成都金堂千里外的山西運城,易剛久終于見到了被朋友拐賣的妻兒。

  站著他面前的妻子徐曉玲(化名)眼里滾出了淚花,被拐時年僅4歲多的兒子,也已經(jīng)高出他半個頭。這個英俊的少年伸出手來,握住父親遞過來的手,輕聲叫了句“爸爸”。

  這一聲“爸爸”,讓易剛久無法自控,眼淚一涌而出。

  這是11月19日晚6點20分,山西運城縣派出所,在妻兒被朋友拐走12年后,易剛久終于見到了他們。然而,他最終沒能帶回妻兒,只帶回3張照片。

  這3張照片,如寶貝疙瘩般放在易剛久貼身的口袋,片刻不離身。

  昨日上午,說起見到與妻兒相認的一幕,易剛久的眼光閃著淚花;再低頭凝視照片里的兒子,他的臉上卻綻放出比陽光還要燦爛的笑意。

  巧遇人販子警方幫他尋妻兒

  今年8月27日,常年在廣西磚廠打工的易剛久回到金堂老家,給父親做大壽。此外,他還繼續(xù)做一件堅持了12年的事:在周邊張貼尋人啟事,尋找被拐12年的妻兒。

  陰差陽錯,當天上午,他在菜市場巧遇涉嫌拐賣妻兒的人——12年前的朋友覃海周。

  當天,易剛久情急之下,把覃海周拖到家中,捆了起來,覃海周承認了當年參與拐賣易的妻兒一事。后警方介入。

  10月15日,人在廣西的易剛久接到金堂警方電話,通知他返回抽血預(yù)備做DNA檢測。

  警方在成都雙流抓獲了

  涉嫌參與拐賣的嫌疑人,嫌疑人交代了當年的拐賣細節(jié)。為確保萬一,警方?jīng)Q定在去山西前,給易剛久和他的兒子做親子鑒定。

  11月14日,易剛久接到了讓他興奮不已的電話。經(jīng)過鑒定,確定易的妻兒在山西運城,金堂警方通知他,“收拾東西回金堂,一起到山西運城辨認被拐的妻兒。”

  18小時抵晉他經(jīng)歷痛苦抉擇

  11月16日,易剛久從廣西回到金堂,11月17日,他坐上了前往山西的硬座火車。

  18個小時后,抵達山西運城。已到達的金堂警察給了他一張寸照,上面是個眉目俊朗的少年。

  易剛久又激動又疑慮,12年不見的兒子長得格外帥氣,但他半天不敢相信,因為眉目與他不太像,“這真的是我的兒子?”一路上他都帶著這個疑問。

  18日當天抵達目的地,但易剛久未能馬上見到兒子。民警告訴他,17歲的小明(化名)一時接受不了親生父親,流露出不愿相見的念頭,大家還在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于是,易剛久繼續(xù)在運城一家旅館等待。

  民警告訴他,小明今年直接保送進所在高中,是學校的重點培育對象,名列高一前三名,還曾在全縣高中生運動會上,獲得1500米第一名,“孩子各方面特別優(yōu)秀。”

  經(jīng)過半天的艱難抉擇,易剛久決定尊重兒子意見,不強行帶回兒子,“我心里還是難過,但為了兒子的前程,不得不做這樣的選擇。”

  12年后相見會面只有半小時

  19日晚上,易剛久終于在運城縣公安局見到了妻兒。一走進房間,他就看到妻兒并排坐在長椅上,妻子徐曉玲的容貌變化不大,但一旁的俊秀少年,卻讓他的眼睛一刻也不愿離開。

  他情不自禁走向兒子,拉過他的手,從頭到腳細細端詳,“當年還是個小毛孩,現(xiàn)在高了我一個頭。他左臉頰被狗咬過的傷痕淡了。”回憶起見到兒子的那一幕,易剛久的臉上滿是笑意。

  然而,在見面的那一刻,卻是“執(zhí)手相看淚眼”。一旁的妻子徐曉玲眼淚不斷滾落,易剛久也不禁眼淚長流,尤其是聽到兒子喊了聲“爸爸”,他更是無法控制,眼淚奪眶而出。

  隨后,一家人前往附近的相館合影。

  照相的地方在二樓,小明牽著媽媽徐曉玲的手走在前面,到了樓梯的位置,他回頭沖易剛久說了句,“爸爸,小心點。”

  易剛久說,這句話回蕩在他的心里,讓他一想起就覺得幸福。

  帶回3張照片成為最寶貴的東西

  當晚,半個小時會面后,易剛久見到了妻子現(xiàn)在的丈夫謝維康(化名),他個頭不高,腳有殘疾。

  自始至終,這個男人沒有說話,他小心翼翼地站在一旁,把時間留給易剛久一家3口。

  臨別前,兩個男人簽下了一份協(xié)議,大致內(nèi)容為,徐曉玲和小明是易剛久的親人,他們有自由隨時返回老家,不得受到阻攔。

  沒能帶回妻兒,易剛久只能用照片安慰等候看孫子的父母,他還特意復(fù)印了妻子的照片,專程送到80歲的岳母家。

  易剛久說,他會把和兒子的合影一直帶在身邊。照片上,小明站在易剛久的身后,雙手自然地搭在父親的肩膀上,陽光的臉上有淡淡的笑容。

  ●人物特寫

  兩個男人的對話:沒有怨恨是“兄弟”

  對那個買了他妻兒的男人謝維康,易剛久說并不怨恨,反倒是感激。

  易剛久說,在山西見面那晚,他主動上前和謝維康說話,喊了他一句“兄弟”,并感謝他多年來照顧妻兒,“他把我的妻兒養(yǎng)得很好,12年也不容易,春節(jié)我想去帶他們來四川過。”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聯(lián)系上山西的謝維康,他說最初很擔心徐曉玲和小明被帶走,發(fā)生了這樣的事,他也不太痛快,但想到易剛久12年來的艱辛,他也很同情,“我尊重他們母子的意愿,但現(xiàn)在希望以小明的前程為重。”

  易剛久說,他馬上要再回廣西打工,希望多掙點錢,存夠接妻兒回川的路費,“現(xiàn)在曉得妻兒過得很好,我心里踏實了,只要兒子以后有前程,我一個人在外面打工也沒啥,至少心里有個盼望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