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 > 大乘論 >
乾隆大藏經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一卷 大智度論

[大乘論] 作者:龍樹菩薩 造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云何名各各為人悉檀?觀人心行而為說法,于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如經中所說:雜報業(yè)故,雜生世間,得雜觸,得雜受。更有破群那經中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

  問曰:此二經云何通?

  答曰: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墮斷滅見;欲斷彼疑,舍彼惡行,欲拔彼斷見故,說雜生世間,得雜觸,得雜受。是破群那計有我有神,墮計常中。破群那問佛言:“大德,誰受?”若佛說某甲某甲受,便墮計常中,其人我見倍復牢固,不可移轉,是以不說有受者、觸者。如是等相,名為各各為人悉檀。

  云何名對治悉檀?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如重、熱、膩、酢、咸藥草飲食等,于風病中名為藥,于余病非藥;若輕、冷、甘、苦、澀藥草飲食等,于熱病名為藥,于余病非藥;若輕、辛、苦、澀、熱藥草飲食等,于冷病中名為藥,于余病非藥。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凈觀思惟,于貪欲病中,名為善對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觀身過失,名不凈觀;若瞋恚人觀過失者,則增益瞋;鸸。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為善對治法;于貪欲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眾生中求好事,觀功德;若貪欲人求好事,觀功德者,則增益貪欲故。因緣觀法,于愚癡病中,名為善對治法;于貪欲、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觀故生邪見,邪見即是愚癡。

  問曰:佛法中說十二因緣甚深。如說,佛告阿難:“是因緣法甚深,難見難解,難覺難觀,細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癡人于淺近法,猶尚難解,何況甚深因緣?”今云何言愚癡人應觀因緣法?

  答曰:愚癡人者,非謂如牛羊等愚癡;是人欲求實道,邪心觀故生種種邪見。如是愚癡人,當觀因緣,是名為善對治法。若行瞋恚、貪欲人,欲求樂,欲惱他,于此人中,非善非對治法;不凈、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對治法。何以故?是二觀能拔瞋恚、貪欲毒刺故。

  復次,著常顛倒眾生,不知諸法相似相續(xù)有;如是人觀無常,是對治悉檀法,非第一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如偈說言:

  “無常見有常,是名為顛倒;空中無無常,何處見有常?”

  問曰: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相應,是第一義。所以者何?一切有為法,生、住、滅相,前生、次住、后滅故,云何言無常非實?

  答曰:有為法不應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實故。若諸法生、住、滅是有為相者,今生中亦應有三相,生是有為法故;如是一一處亦應有三相,是則無窮,住、滅亦如是。若諸生、住、滅各更無生、住、滅者,不應名有為法。何以故?有為法相無故。以是故,諸法無常,非第一義悉檀。

  復次,若一切實性無常,則無行業(yè)報。何以故?無常名生滅失故,譬如腐種子不生果。如是則無行業(yè),無行業(yè)云何有果報?今一切賢圣法有果報,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應言無。以是故,諸法非無常性。如是等無量因緣說,不得言諸法無常性。一切有為法無常,苦、無我等亦如是。如是等相,名為對治悉檀。

  云何名第一義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則通。

  問曰:云何通?

  答曰: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余論議,諸余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偈說:

  “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知此為知實,不知為謗法。

  不受他法故,是則無智人;諸有戲論者,悉皆是無智。

  若依自見法,而生諸戲論,若是為凈智,無非凈智者。”

  于此三偈中,佛說第一義悉檀相。所謂世間眾生自依見,自依法,自依論議,而生諍競;戲論即諍競本,戲論依諸見生。如偈說:

  “有受法故有諸論,若無有受何所論?有受無受諸見等,是人于此悉已除。”

  行者能如實知此者,于一切法、一切戲論,不受不著,不見是實,不共諍競,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爾者,則謗法。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無智人。如是則諸有戲論者,皆是無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謂有人自謂法第一實凈,余人法妄語不凈。譬如世間治法,刑罰殺戮,種種不凈,世間人信受行之,以為真凈;于余出家善圣人中,是最為不凈。外道出家人法,五熱中一腳立、拔發(fā)等,尼揵子輩以為妙慧,余人說此為癡法。如是等種種外道出家、白衣婆羅門法,各各自以為好,余皆妄語。

  是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眾和合有人法。”犢子阿毗曇中說:“五眾不離人,人不離五眾。不可說五眾是人,離五眾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中所攝。”說一切有道人輩言:“神人、一切種、一切時、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龜毛常無。復次,十八界、十二入、五眾實有自性,而人此中不攝。”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如是等一切論議師輩,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實,余者妄語。若自受其法,自法供養(yǎng),自法修行,他法不受、不供養(yǎng)為作過失。若以是為清凈得第一義利者,則一切無非清凈。何以故?彼一切自受法故。

  問曰:若諸見皆有過失者,第一義悉檀何者是?

  答曰:一切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無中、無后,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義偈中說:

  “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

  說諸行處,名世界法;說不行處,名第一義。

  一切實一切非實,及一切實亦非實,

  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

  如是等處處經中說第一義悉檀。是義甚深,難見難解;佛欲說是義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欲令長爪梵志等大論議師,于佛法中生信故,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有梵志號名長爪,更有名先尼、婆蹉、衢多羅,更有名薩遮加、摩揵提等。是閻浮提大論議師輩言:“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zhí)可轉故,無有實法可信可恭敬者。”如舍利弗本末經中說:舍利弗舅摩訶俱絺羅,與姊舍利論議不如。俱絺羅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爾,及生長大,當如之何?”思惟是已,生憍慢心,為廣論議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諸人問言:“汝志何求?學習何經?”長爪答言:“十八種大經,盡欲讀之。”諸人語言:“盡汝壽命,猶不能知一,何況能盡?”長爪自念:“昔作憍慢,為姊所勝,今此諸人復見輕辱。”為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翦爪,要讀十八種經盡。”人見爪長,因號為長爪梵志。是人以種種經書智慧力,種種譏刺是法是非法、是應是不應、是實是不實、是有是無,破他論議。譬如大力狂象,搪?lián)\蹴蹋,無能制者;如是長爪梵志以論議力,摧伏諸論師已,還至摩伽陀國王舍城那羅聚落,至本生處,問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處?”有人語言:“汝姊子者,適生八歲,讀一切經書盡;至年十六,論議勝一切人。有釋種道人姓瞿曇,與作弟子。”長爪聞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聰明如是,彼以何術,誘誑剃頭作弟子?”說是語已,直向佛所。爾時,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邊侍立,以扇扇佛。長爪梵志見佛,問訊訖,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zhí)可轉,是中何者是諸法實相?何者是第一義?何者性?何者相?不顛倒?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欲盡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實可以入心者。彼以何論議道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語佛言:“瞿曇,我一切法不受。”佛問長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見受不?”佛所質義:汝已飲邪見毒,今出是毒氣,言一切法不受,是見毒汝受不?爾時,長爪梵志,如好馬見鞭影即覺,便著正道;長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語鞭影入心,即棄捐貢高,慚愧低頭,如是思惟:“佛置我著二處負門中:若我說是見我受,是負處門粗,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言是見我受?此現前妄語,是粗負處門,多人所知。第二負處門細,我不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曇,一切法不受,是見亦不受。”佛語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所受,與眾人無異,何用貢高而生憍慢?”如是長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墮負處,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墮負處,世尊不彰我負,不言是非,不以為意。佛心柔軟,是第一清凈處;一切語論處滅,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處;心凈第一,無過佛者。”佛說法斷其邪見故,即于坐處得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凈。是時,舍利弗聞是語,得阿羅漢。是長爪梵志便出家作沙門,得大力阿羅漢。若長爪梵志不聞般若波羅蜜氣分,離四句第一義相應法,小信尚不得,何況得出家道果?如欲導引如是等大論議師利根人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諸佛有二種說法:一者、觀人心隨可度,二者、觀諸法相。今佛欲說諸法實相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如說相不相品中,諸天子問佛:“是般若波羅蜜甚深,云何作相?”佛告諸天子:“空則是相,無相、無作相、無生滅相、無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滅相等。”

  復次,有二種說法:一者、諍處,二者、不諍處。諍處,如余經中已說;今欲說無諍處故,說般若波羅蜜經。有相、無相,有物、無物,有依、無依,有對、無對,有上、無上,世界、非世界,如是等二種法門亦如是。

  問曰:佛大慈悲心,但應說無諍法,何以說諍法?

  答曰:無諍法皆是無相,常寂滅不可說;今說布施等,及無常、苦、空等諸法,皆為寂滅無戲論故。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諍;鈍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起諍,故名諍。此般若波羅蜜,諸法畢竟空故,無諍處;若畢竟空可得可諍者,不名畢竟空。畢竟空,有無二事皆滅故。是故般若波羅蜜名無諍處。

  復次,余經中多以三種門說諸法,所謂善門、不善門、無記門;今欲說非善門、非不善門、非無記門諸法相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諦斷法、思惟斷法、無斷法,可見有對、不可見有對、不可見無對,上、中、下法,小、大、無量法,如是等三法門亦如是。

  復次,余經中隨聲聞法說四念處,于是比丘觀內身三十六物,除欲貪;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今欲以異法門說四念處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所說:菩薩觀內身,于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于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于身念處中觀身而不生覺觀,是事甚難。三念處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四諦、如是等種種四法門,亦如是。

  復次,余經中佛說五眾,無常、苦、空、無我相;今欲以異法門說五眾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佛告須菩提:“菩薩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色無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無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五受眾、五道,如是等種種五法亦如是。余六、七、八等,乃至無量門等種種法門亦如是。”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說般若波羅蜜因緣,亦無量無邊。

  是事廣故,今略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因緣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