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jīng)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
佛說月燈三昧經(jīng) 第640部
佛說月燈三昧經(jīng) 一卷( 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jīng))
宋沙門先公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游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六萬菩薩俱。及持央數(shù)諸天人。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在其眾會中坐。時佛告文殊師利言。童子。菩薩行布施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諦除嫉妒意。二者常清凈意布施。三者無數(shù)百千人不能奪其財。四者無上妙而終亡。五者生大豪貴家。六者所生處好布施。七者為四部眾所愛念。八者無所畏入眾會亦無礙。十方皆聞其名聲。九者年少手足柔軟。十者常樂善知識。乃至坐佛樹下。童子。是為菩薩行布施十事。佛于是說偈言
已遠除于嫉妒意常好布施者
持上妙而終亡生即于豪富家
所生處意常樂而好喜于布施
為眾生所愛念居家者及出學
于眾會無所畏所至處無疑難
其名聲遠而聞于郡國及縣邑
其手足常柔軟所欲得不復難
即為得善知識諸佛及其弟子
終不復生嫉妒意意常好樂欲布施
以持上妙而終亡于是行事無嫉妒
即生于大豪富家意常喜樂而布施
為若干億人所愛好布施者有是行
得善知識不復難常見諸佛及弟子
見已即樂供養(yǎng)之其布施者有是行
佛語童子。菩薩持戒清凈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具足其愿。二者學佛道。三者常尊樂于黠慧。四者死不妄語。五者見世不轉(zhuǎn)意。六者棄生死。七者求泥洹。八者寂寞行。九者得三昧。十者無貧窮行。童子。是為菩薩十事清凈持戒。佛于是說偈言
即具足其所愿學諸佛之道行
常樂于尊智慧亦無有恐懼時
不復轉(zhuǎn)其所愿亦不轉(zhuǎn)慎諸行
常棄遠于生死則求索泥洹道
常在寂寞處行即便得于三昧
而無有貧窮時即立于持戒品
其人即具所可愿是菩薩學諸佛道
慧者于人不自稱其人如是戒清凈
持愿甚堅不復難終不復動所采建
以見生死無數(shù)惡便棄捐求泥洹道
其意不復著所念其人如是立戒強
得正剎土無不可清凈戒者有是行
佛語童子。菩薩立忍辱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火不能燒。二者刀不能害。三者毒不能行。四者水不能沒。五者非人護之。六者得莊嚴其身相。七者閉塞諸惡道。八者得生梵天不難。九者晝夜得安隱。十者安樂不移。童子。是為菩薩十事住忍辱。佛于是說偈言
火不能燒其人刀亦不能傷害
其毒不能得行水亦不能漂沒
諸非人悉護之即得三十二相
便閉塞諸惡道忍辱者德如是
求索諸梵及釋彼亦不而難致
常得安隱之行悉覺于非常事
刀及火亦不能傷行于毒中不能害
諸天及人鬼神護其忍辱者有是行
即身得三十二相其人不復畏惡道
于是死即生梵天行慈心者有是道
晝夜即得安隱行常好喜身得安定
于一切有清凈意終無有嗔恚志行
佛告童子。菩薩精進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有威神。二者為諸佛所護。三者非人悉亦護之。四者聞法終不轉(zhuǎn)忘。五者所未聞法而得聞。六者得高明智慧。七者得種種三昧。八者終無病時。九者飯食得安隱。十者得柔軟如優(yōu)缽不剛。童子。是為精進行菩薩十事。佛于是說偈曰
常為得有威神終不轉(zhuǎn)犯諸惡
諸非人悉護之即疾得成佛道
聞經(jīng)法亦不忘未聞者求得了
其人即得高明精進者有是德
得同諸三昧行終無有疾病時
精進者智慧俱其人得佛道行
所飯食得安隱即得為精進行
譬如優(yōu)缽在水稍稍長而大成
清白法亦如是令菩薩稍稍成
終無有能當者得在天安樂處
多陀竭精進行以進越無數(shù)劫
諸菩薩勤力行所修奉悉說之
其精進者有威神常為諸佛所擁護
而皆奉受是道行其人得佛道不久
所聞者終不復忘及復得余眾法行
其人智慧稍增益精進行者有是事
種種三昧常自增彼終無有疾病時
諸所可飯食之者一切得則為安隱
晝夜成就清白行精進之者無有休
其人不久疾得佛行精進者尊如是
佛語童子。坐禪菩薩有十事行。何等為十。一者專行住。二者行道事。三者無有恐難。四者諦正諸根。五者為人所愛。六者遠離欲。七者不轉(zhuǎn)一心。八者脫于魔界。九者住佛界。十者得解脫。童子。是為坐禪菩薩十事行。佛于是說偈言
其人不轉(zhuǎn)所行即為住諦之行
專行諸道之事其人舍不正行
所修無所復著諸根已為寂定
即為得安隱喜坐思惟道行事
其人已離愛欲安隱坐于一心
以遠離魔境界即住于佛境界
專行者有是持其獨樂樹間者
即便解脫之行便成得十事句
其菩薩住轉(zhuǎn)不行皆棄捐于不當行
棄不正行樂正行念三昧者有是事
其人終無貪著時行安隱者賢不貪
身意善覺而持戒行三昧者有是事
行空樹間無所畏其人終無著貪時
諸非人皆愛念之如是遠離欲獨行
終不著欲亦不貪如是即脫魔境界
便住于如來境界其人解脫邪事竟
佛語童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一切所有悉布施無所希望。二者不復犯戒不以戒自綺。三者住忍辱力無人想住。四者行精進不貪身命。五者行禪不住禪。六者降伏弊魔。七者九十六種外道不能動之。八者自得知生死。九者于眾生有悲意。十者不求弟子緣一覺地。童子。是為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十事。佛于是說偈言
其人所施皆等亦不念望其報
護經(jīng)戒不敢犯亦不有想著求
行忍辱及智慧終無有人之想
見人即有精進身志意無所著
行一心及智慧無所住無有想
以降伏于眾魔智慧者有是德
九十六種之道皆無能動搖者
得知了生死事智慧者有是事
于一切眾生所有大悲哀之行
于弟子緣一覺皆不念所求行
所有皆施無希望為不犯戒不念惡
行忍辱者無人想奉智慧者有是事
精進為在空閑處禪無有想亦無住
其人智慧降伏魔行智慧者有是事
諸外道者不能動其人即為知生死
于眾人民有哀傷行智慧者有是事
諸弟子及緣一覺于彼終無念求索
其人住佛道如是行智慧者有是事
佛語童子。多智菩薩有十事行。何等為十。一者知惡道。二者知善道。三者解疑事。四者為現(xiàn)直道。五者棄捐惡道。六者住正道。七者在甘露門。八者得坐佛樹下。九者為人民現(xiàn)明道。十者不畏惡道。童子。是為多智菩薩十事行。佛于是說偈言
為知了諸塵勞悉曉了是兩事
其人便棄塵勞即隨佛道之行
慧而解諸狐疑便為現(xiàn)直見事
則棄捐惡道行即得在于正道
見在于甘露門則得坐佛樹下
為人民解現(xiàn)正令不畏諸惡道
曉了無數(shù)塵勞法知解兩事為如是
其人便棄捐塵勞便于彼學上善法
為一切人解其疑便為得見善正直
即棄捐去惡道事其多智常在道住
常為住在甘露門得坐在無量佛樹
為無量億人現(xiàn)明其人終不畏惡道
佛語童子。菩薩尊法施持法與他人者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棄捐惡。二者奉行善。三者修正士。四者凈其佛剎。五者坐佛樹下。六者布施眾用。七者降伏諸塵勞。八者與一切人智。九者行慈心。十者現(xiàn)在得安隱意。童子。是為菩薩持尊法施十事以法施與他人者。佛于是說偈言
諸不善皆捐之諸善事悉奉行
得在住法智慧意常好喜布施
便凈其佛國土即得無上之國
便則坐佛樹下興法施譬如寶
布施一切所有便學于諸法王
則遠除諸塵勞其人得佛不難
布施于一切人常有慈心之行
其無有嫉妒行為安隱諸非人
多智便棄諸不善其人常為在善住
于尊法堅不可動其多智者常與法
即常得清凈之國常奉行佛道之事
為常得在佛樹下興法施者有是事
無有塵勞布施眾便即知了己身事
皆解脫諸世之事其人終無所掛礙
其人自知而發(fā)意為一切人如是施
有慈心者無嫉妒見諸法安無有我
佛語童子。菩薩行空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行佛道。二者無所著行。三者不愿所生。四者不犯戒法。五者不誹謗賢者。六者不為諍行。七者無所得。八者獨行道。九者不諍佛。十者受法行。童子。是為菩薩行十空事。佛于是說偈言
其諸上人所行得上尊之世界
勇猛者于彼行諸所不可得命
皆不著諸世界于禪思安隱坐
亦不愿諸所生便曉知諸空法
終不復犯戒法持于戒無有呵
其盡壽不說惡不誹謗余賢者
其行道無所諍終無有諸諍訟
其便知諸所事彼如法而習行
乃至亡失其命終不謗于世尊
積累于一切法自保意無所畏
于一切諸世界佛道不可思議
即奉持諸佛法不復疑于空法
其人之行而上妙住不在于諸外道
行禪安隱無所著諸所無命亦無人
其人終無有貪著行一心者無所想
以知無人無我法終復無有于所愿
悉曉諸空之法事于眾所用終不著
其人終無貪著念于佛常有凈信意
其人終無諍訟事獨處行者空眾用
其人為住于佛道便持如來諸所法
佛語童子。菩薩在獨處行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有清凈意。二者無有欲。三者念諸佛。四者信行。五者不疑慧。六者有反復于諸佛。七者不誹謗法。八者寂寞行。九者得調(diào)住。十者智四解事。童子。是為菩薩獨處行十事。佛于是說偈言
終無有愛欲行常有清凈之意
便奉無所欲事于獨處一心行
思念普世間明其人轉(zhuǎn)而成信
于智慧一無疑佛慧不可思議
于諸佛有反復佛終不棄捐法
即而作寂定行便為住于寂法
其人即得解事獨自樂于樹間
便棄損于財利在一處而行道
有人則為有清意常皆棄損諸惡事
其人行寂無有上終不復疑諸佛慧
其人思念佛無上信于諸天中天行
亦不復疑諸佛慧寂寞行者有是事
于諸上人有反復終不復棄諸法行
獨處行者而寂寞閑處行者有是事
便得善諦寂寞地即疾解了諸證事
常解說無央數(shù)經(jīng)其人無有掛礙時
佛語童子。菩薩在閑處行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寂行。二者遠離眾人。三者無諍訟。四者無嗔恚。五者不入諸行。六者不入人罪。七者念解脫事。八者安隱一心行。九者疾作證解脫。十者以無所著故得三昧。童子。是為菩薩閑處尊行十事。佛于是說偈言
常有寂寞之事便遠離眾會人
終無有諍訟時而獨自作于行
常無有嗔恚意終不轉(zhuǎn)著諸界
亦不復作諍訟在閑處是有德
便為寂寞之行常在于獨處行
即有解脫之事便疾得過度去
獨自在上閑處坐常棄捐惡眾會人
其人終不入人事樹間坐者有是事
便厭于一切生死其人無有貪眾用
亦不有眾畏之事在樹下坐有是事
終不與人共諍訟常獨行者樂寂寞
常護守于身口意其在閑處德無數(shù)
便得上妙解脫事即好坐在寂三昧
其于樹間習寂行在閑處者有是德
佛語童子。菩薩行分衛(wèi)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不欲令知其行。二者不令人知其功德。三者不欲有財利。四者不有自稱亦無諛諂。五者在賢圣道住。六者不自說功德。七者不從他人取足。八者至他家舍亦不喜亦不憂。九者離衣食施持法施與人。十者住令德無諛諂。皆取于其法施。童子。是為菩薩行分衛(wèi)住十事。令德無諛諂。佛于是說偈言
彼不欲令知行亦不著所為事
利無利而等意其人住于教令
亦不犯賢圣事不有稱諛諂行
亦不自說其善復不說他人惡
所說皆令歡喜分衛(wèi)者有是德
不欲令稱不求名常住在四賢圣行
亦不諛諂求財利受教令者有是事
不自稱譽不說惡初不說惡惡舌者
聞人功德常歡喜其分衛(wèi)者知止足
離衣食善與法施亦不求索于財利
所說善人皆歡喜受尊教者有是事
佛說是經(jīng)時。七萬二千人發(fā)無上正真道。萬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佛說如是。文殊師利童子。及一切眾會天龍世間人皆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月燈三昧經(jīng)一卷
此是丹藏月燈三昧經(jīng)先公譯者。而與彼鄉(xiāng)宋二藏之經(jīng)。文義逈異。未知孰是。按聞元錄。此經(jīng)有二別譯。一于有譯無本中。有后漢安世高譯一卷。二于有譯有本中。有宋沙門先公譯一卷。皆云出大月燈經(jīng)第七卷。其先公譯。目下注云。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jīng)。又指多小云。一十紙。今撿此丹本經(jīng)。始從六度乃至分衛(wèi)。凡歷十二法。皆以十事說之。又其多小。是古之十紙有十二行。則知真是先公所譯月燈經(jīng)矣。但錄云出大經(jīng)第七卷。而今撿之。出自第六卷之前半。斯為未葉。疑古今分卷有異;驎鴮戝e六為七耳
- 佛說大凈法門經(jīng) 第817部
- 佛說無希望經(jīng) 第813部
- 佛說校量數(shù)珠功德經(jīng) 第788部
-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shù)珠功德經(jīng) 第787部
- 佛說木槵子經(jīng) 第786部
- 得道梯橙錫杖經(jīng) 第785部
- 四十二章經(jīng) 第784部
- 佛說忠心經(jīng) 第743部
- 佛說自愛經(jīng) 第742部
- 五苦章句經(jīng) 第741部
- 佛說頞多和多耆經(jīng) 第740部
- 相續(xù)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jīng) 第678部
- 禪要經(jīng) 第609部
- 優(yōu)婆夷凈行法門經(jīng) 第579部
-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jīng) 第558部
- 佛說菩薩逝經(jīng) 第528部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jīng) 第502部
-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jīng) 第501部
- 羅云忍辱經(jīng) 第500部
- 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jīng) 第49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