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卷 志第四
兵衛(wèi)志上
軒轅氏合符東海,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兵為營衛(wèi)。飛狐以北,無慮以東,西暨流沙,四戰(zhàn)之地,圣人猶不免於兵衛(wèi),地勢然耳。
遼國左都遼海,右邑涿鹿,兵力莫強焉。其在隋世,依紇臣水而居,分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馀。順寒暑,逐水草畜牧。侵伐則十部相與議,興兵致役,合契而後動。獵則部得自行。至唐,大賀氏勝兵四萬三千人,分為八部。大賀氏中衰,僅存五部。有耶律雅里者,分五部為八,立二府以總之,析三耶律氏為七,二審密氏為五,凡二十部?棠緸槠,政令大行。遜不有國,乃立遙輦氏代大賀氏,兵力益振,即太祖六世祖也。
及太祖會李克用于云中,以兵三十萬,盛矣。
遙輦耶瀾可汗十年,歲在辛酉,太祖授鉞專征,破室韋、于厥、奚三國,俘獲廬帳,不可勝紀(jì)。十月,授大迭烈府夷離,明賞罰,繕甲兵,休息民庶,滋蕃群牧,務(wù)在戢兵。十一年,總兵四十萬伐代北,克郡縣九,俘九萬五千口。十二年,德祖討奚,俘七千戶。十五年,遙輦可汗卒,遺命遜位于太祖。
太祖即位五年,討西奚、東奚,悉平之,盡有奚、之眾。六年春,親征幽州,東西旌旗相望,亙數(shù)百里。所經(jīng)郡縣,望風(fēng)皆下,俘獲甚眾,振旅而還。秋,親征背陰國,俘獲數(shù)萬計。神冊元年,親征突厥、吐渾、項、小蕃、沙陀諸部,俘戶一萬五千六百;攻振武,乘勝而東,攻蔚、新、武、媯、儒五州,俘獲不可勝紀(jì),斬不從命者萬四千七百級。盡有代北、河曲、陰山之眾,遂取山北八軍。四年,親征于骨里國,俘獲一萬四千二百口。五年,征項,俘獲二千六百口;攻天德軍,撥十有二柵,徙其民。六年,出居庸關(guān),分兵掠檀、順等州,安遠軍、三河、良鄉(xiāng)、望都、潞、滿城、遂城等縣,俘其民徙內(nèi)地;皇太子略定州,俘獲甚眾。天贊元年,以戶口滋繁,糾轄疏遠,分北大濃兀為二部,立兩節(jié)度以統(tǒng)之。三年,西征項等國,俘獲不可勝紀(jì)。四年,又親征渤海。天顯元年,滅渤海國,地方五千里,兵數(shù)十萬,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盡有其眾,契丹益大。
會同初,太宗滅唐立晉,晉獻燕、代十六州,民眾兵強,莫之能御矣。
兵制
遼國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隸兵籍。每正軍一名,馬三疋,打草谷、守營鋪家丁各一人。人鐵甲九事,馬韉轡,馬甲皮鐵,視其力;弓四,箭四百,長短槍、櫼欁、斧鉞、小旗、錘錐、火刀石、馬盂、抯一斗、抯袋、搭挷傘各一,縻馬繩二百尺,皆自備。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谷騎四出抄掠以供之。鑄金魚符,調(diào)發(fā)軍馬。其捉馬及傳命有銀牌二百。軍所舍,有遠探攔子馬,以夜聽人馬之聲。
凡舉兵,帝率蕃漢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諸陵及木葉山神,乃詔諸道徵兵。惟南、北、奚王,東京渤海兵馬,燕京統(tǒng)軍兵馬,雖奉詔,未敢發(fā)兵,必以聞。上遣大將持金魚符,合,然後行。始聞詔,攢戶丁,推戶力,核籍齊眾以待。自十將以上,次第點集軍馬、器仗。符至,兵馬本司自領(lǐng),使者不得與。唯再共點軍馬訖,又以上聞。量兵馬多少,再命使充軍主,與本司互相監(jiān)督。又請引五方旗鼓,然後皇帝親點將校。又選勛戚大臣,充行營兵馬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都監(jiān)各一人。又選諸軍兵馬尤精銳者三萬人為護駕軍,又選驍勇三千人為先鋒軍,又選剽捍百人之上為遠探攔子軍,以上各有將領(lǐng)。又於諸軍每部,量眾寡,抽十人或五人,合為一隊,別立將領(lǐng),以備勾取兵馬,騰遞公事。
其南伐點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鴛鴦泊。及行,并取居庸關(guān)、曹王峪、白馬口、古北口、安達馬口、松亭關(guān)、榆關(guān)等路。將至平州、幽州境,又遣使分道催發(fā),不得久駐,恐踐禾稼。出兵不過九月,還師不過十二月。在路不得見僧尼、喪服之人。
皇帝親征,留親王一人在幽州,權(quán)知軍國大軍。既入南界,分為三路,廣信軍、雄州、霸州各一。駕必由中道,兵馬都統(tǒng)、護駕等軍皆從。各路軍馬遇縣鎮(zhèn),即時攻擊。若大州軍,必先料其虛實、可攻次第而後進兵。沿途民居、園囿、桑柘,必夷伐焚蕩。至宋北京,三路兵皆會,以議攻取。及退亦然。三路軍馬前後左右有先鋒。遠探攔子馬各十?dāng)?shù)人,在先鋒前後二十馀里,全副衣甲,夜中每行十里或五里少駐,下馬側(cè)聽無有人馬之聲。有則擒之;力不可敵,飛報先鋒,齊力攻擊。如有大軍,走報主帥。敵中虛實,動必知之。軍行當(dāng)?shù)乐莩?防守堅固,不可攻擊,引兵過之。恐?jǐn)橙顺龀茄?乃圍射鼓噪,詐為攻擊。敵方閉城固守,前路無阻,引兵進,分兵抄截,使隨處州城隔絕不通,孤立無援。所過大小州城,至夜,恐城中出兵突擊,及與鄰州計會軍馬,甲夜,每城以騎兵百人去城門左右百馀步,被甲執(zhí)兵,立馬以待。兵出,力不能加,馳還勾集眾兵與戰(zhàn)。左右官道、斜徑、山路、河津,夜中并遣兵巡守。其打草谷家丁,各衣甲持兵,旋團為隊,必先斫伐園林,然後驅(qū)掠老幼,運土木填壕塹;攻城之際,必使先登,矢石檑木并下,止傷老幼。又於本國州縣起漢人鄉(xiāng)兵萬人,隨軍專伐園林,填道路。御寨及諸營壘,唯用桑柘梨栗。軍退,縱火焚之。敵軍既陣,料其陣勢小大,山川形勢,往回道路,救援捷徑,漕運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後於陣四面,烈騎為隊,每隊五、七百人,十隊為一道,十道當(dāng)一面,各有主帥。最先一隊走馬大噪,沖突敵陣。得利,則諸隊齊進;若未利,引退,第二隊繼之。退者,息馬飲水抯。諸道皆然。更退迭進,敵陣不動,亦不力戰(zhàn)。歷二三日,待其困憊,又令打草谷家丁馬施雙帚,因風(fēng)疾馳,揚塵敵陣,更互往來。中既饑疲,目不相睹,可以取勝。若陣南獲勝,陣北失利,主將在中,無以知之,則以本國四方山川為號,聲以相聞,得相救應(yīng)。
若帝不親征,重臣統(tǒng)兵不下十五萬眾,三路往還,北京會兵,進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不命都統(tǒng),止遣騎兵六萬,不許深入,不攻城池,不伐林木;但於界外三百里內(nèi),耗蕩生聚,不令種養(yǎng)而已。
軍入南界,步騎車帳不循阡陌。三道將領(lǐng)各一人。率攔子馬各萬騎,支散游弈百十里外,更迭覘邏。及暮,以吹角為號,眾即頓舍,環(huán)繞御帳。自近及遠,折木稍屈,為弓子鋪,不設(shè)槍營塹柵之備。
每軍行,鼓三伐,不問晝夜,大眾齊發(fā)。未遇大敵,不乘戰(zhàn)馬;俟近敵師,乘新羈馬,蹄有馀力。成列不戰(zhàn),退則乘之。多伏兵斷糧道,冒夜舉火,上風(fēng)曳柴。饋餉自赍,散而復(fù)聚。善戰(zhàn),能寒。此兵之所以強也。
※?庇
一:遙輦耶瀾可汗十年歲在辛酉太祖授鉞專征按世表,耶瀾可汗在唐會昌間,次巴刺可汗在咸通間,又次痕德可汗在光啟間。辛酉歲當(dāng)天復(fù)元年,不合。太祖紀(jì)上,「唐天復(fù)元年,歲辛酉,痕德可汗立,以太祖為本部夷離,專征討!馆^近實際。
二:十五年遙輦可汗卒遺命遜位于太祖按太祖紀(jì)上云,丙寅年「十二月,痕德可汗殂」,太祖翌年丁卯歲「正月,即皇帝位」。
三:背陰國按紀(jì)太祖六年七月作術(shù)不姑。
四:于骨里國按紀(jì)神冊四年九月作烏古都,屬國表作骨里國。
五:搭挷傘按「挷」字不見字書。道光殿本考證云:「通考作『搭鉤氈傘』。史以鉤、氈二字偏旁誤合為『挷』字」。
- 七 亂宮闈太子淫母妃 宴仲秋康熙祭上蒼
- 六十二回 蘇舜卿含冤歸太虛 劉墨林暴怒斥禽獸
- 齊宿瘤女
- 景公病水夢與日斗晏子教占夢者以對第六
- 伯夷列傳第一
- 卷一百三十六
- 魯季敬姜
- 卷一百八十三
- 一百二十九回 戀舊情雍正幸引娣 慰小妾允祉違圣旨
- 魏芒慈母
- 卷二百一十三
- 列傳第八十九
- 第十七章 聰敏
- 十三 張五哥君前訴冤情 十三爺府邸賞親兵
- 隋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
- 卷二十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quán)貴劉華報君恩
- 第六章 潞河驛奸宄逞淫戲 瞞真情巧舌釋新憾
-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 六十一回 稱名士偏遇大方家 探情人又見死對頭
- 景公逐得斬竹者囚之晏子諫第三
-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 列傳第六宗室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第三十一章 貴婦人慈心憫沉淪 帝乾隆雷雨理國政
- 列傳第二十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
- 景公問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以先行義第十八
- 列傳第一百七
- 列傳第二十
- 六十三回 鬧王府文士敢撒野 演陣法將軍忘形骸
- 卷七十
- 列傳第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quán)貴劉華報君恩
- 卷八
- 列傳第六十一
- 楚成鄭瞀
- 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xué)案三
- 列傳第八十
- 第00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