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初學佛法者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佛學常識] 發(fā)表時間:2021-06-25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初學佛法者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佛弟子間的初見,總有一種別樣的默契,有很多想要交流的話題,比如:什么時候開始學佛的?因為怎樣的因緣?皈依了嗎?皈依師是誰?平時都做哪些功課?對XXX問題是如何看的?

  就是在這樣的交流、分享中不斷增進法情,促進彼此的修行,有時也會發(fā)出一聲感嘆:真希望初學佛時,就有人告訴我這些!本期講堂,讓我們一同盤點學佛中的那些“早知道”。

初學佛法者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學佛并非必須吃素!

  初學佛時,很容易將吃素作為學佛的必要條件,甚至將學佛等同于吃素。如此,不僅給自己造成心理壓力,還會使周圍家人、朋友、同事多有不便。其實,學佛并非必須吃素!

  哪怕受了三皈五戒,也可以從“三凈肉”開始,逐漸培養(yǎng)慈悲心,在不引起他人不便和誤解的前提下選擇素食。只有受了菩薩戒的佛弟子,才因“誓度一切眾生”的發(fā)心和承諾,而不食眾生肉。

  2、正因為“我做得還不夠好”,才更應受三皈五戒,改善自己。

  初學佛時,我們雖然很認同佛法的智慧和道理,對其心生向往,但一談及何時皈依受戒的問題時,便感嘆“我太差了,還沒有資格”,于是久久徘徊于佛門之外,不敢踏出關鍵一步。

  其實,學佛是一項“生命改造工程”,講究次第和方法。正因為自己的生命充滿種種缺陷和不足,才更應通過三皈五戒入門,正式開啟“生命改造之旅”。

  3、在家人就要有在家人的樣子。

  初學佛時,我們很容易在“佛弟子”這個身份上,加諸各種莫須有的標簽,把自己搞得與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格格不入。其實,在家人當有在家人的樣子。不可用出家人的形式和標準來行事。我們可以在受持五戒十善的前提下,積極承擔家庭、社會責任,更可以在發(fā)心清凈、不貪著的前提下,經(jīng)營有利于眾生安樂的種種事業(yè)。

  4、 學佛,是為觀照自心,絕非用以觀察他人過失。

  初學佛時,我們會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但總不自覺地“法鏡外照”,去觀別人的過失,看社會的問題。然后“悲天憫人”地感嘆“末法時代,眾生福薄障深”。

  其實,學佛是為觀照自心,絕非用以觀察他人過失。娑婆堪忍,本就是一個充滿缺憾的地方,若向外觀察,那必定有無窮無盡的“素材”可以用來“挑刺兒”,這對自他有什么好處呢?當務之急,是觀照、改變、清凈自心。

  5、神通,不一定是功德的顯現(xiàn),以戒定慧降服貪嗔癡煩惱才是。

  初學佛時,容易誤將神通當做功德。“某某法師有某種不可思議的能力,很厲害哦。”其實,學佛是為降服、對治內(nèi)心的無明、執(zhí)著、煩惱,而不是追求神通、感應。戒定慧三學,才是有效調(diào)伏煩惱、總攝修行功德的正確方法。

  6、慈悲他人的前提是,懂得接納、慈悲自己。

  初學佛時,我們很想快些提升自己,有時會陷入自我苛責,覺得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對,簡直“爛泥扶不上墻”。這種心態(tài),很容易從不慈悲自己,延伸到不能接納、慈悲他人。

  其實,想要提升自己或幫助他人進步都沒有錯,但必須建立在理解、接納、同情的基礎上。無論苛責自己、還是苛責他人,都與真正的修行不相應。

  7、不可用學佛時間長短,判斷他人修行,對己同樣如此。

  初學佛時,我們不自覺地將世俗眼光和判斷標準帶進修行中,以為學佛時間越長就應該越厲害、越資深。帶著這樣的錯誤觀念,對初入佛門的同修輕視,見到修行很久煩惱依舊的同修又深感失望。

  于是,開始懷疑依止的法師,甚至懷疑佛法。生命是無盡的積累,怎可從今生學佛時間的長短,來判斷修行如何。功夫深不深,五欲六塵面前見分曉。

  8、無需與“不信佛的人”爭辯,慈悲接納,心平氣和地交流更好。

  初學佛時,我們對“不信佛的人”很容易對立。他們只是不經(jīng)意地說了句什么,或?qū)?a href="/"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教中的某某現(xiàn)象表示疑惑,我們便會急于辯解。這看上過去是在維護正法,事實上,夾雜了很多“我執(zhí)”的成分。

  不僅不利于對方進一步了解佛法,對自身的修行也沒有幫助。佛法好不好,無需用嘴巴去爭辯,做一個身語意依教奉行的正信佛弟子,便可說明一切。

  9、學佛,是積極中觀地直面“苦”,不必消沉、愁眉苦臉。

  初學佛時,我們聽到“人生是苦”的觀點,會覺得消極悲觀。時間久了,似乎認同了,但心態(tài)上卻落入消極避世。其實,佛教說“苦”,是積極、中觀地直面生命現(xiàn)狀。唯有認清事實真相和問題根源,才能以正確方法改善、解決。

  通過學佛,我們獲得離苦和苦因的正確方法,并進一步努力修行,根除引發(fā)苦的無明和煩惱。這是件值得歡欣鼓舞、努力踐行的事情,哪有時間消沉愁苦?這就如同重病患者遇到救命良藥,應當認真、老實吃藥療病,而不是抱著藥瓶悲傷、哭泣。

  10、學佛,是以正知正念對治煩惱,結果自有因緣成就。

  初學佛時,我們常會幻想通過學佛改善不悅意的處境。比如,身體不好的,希望學佛后能變得健康、長壽;福報不太好的,能變得富貴、順遂;人際關系不佳的,可以和睦、融洽……佛法告訴我們,一切外在結果,都是因緣因果的無盡積累及和合顯現(xiàn)。

  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中,我們不知因貪嗔癡煩惱造下過多少惡業(yè),怎可妄想以今生微弱的善心、善行就立刻“逆天改命”?學佛,須因上努力,果上隨緣聞思修上多精進,而非執(zhí)著于改變外在結果。

  俗話說,“有錢難買早知道”,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以往也聽別人說過,只因為沒有切身體會,因此,并不真正明白其中的內(nèi)涵和分量。即便知道再多的“早知道”也無法替代踏踏實實的聞思修。

  在信解行證中,才能不斷加深體悟,使善根、福德輾轉增上。愿佛弟子們都能認真聞思、踐行正法、少走彎路,更不白吃修行的苦。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