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悟法師
提起與放下

  出家前,為的是個人的奮斗,雖耐得住寂寞,卻無時不刻地積蓄精神資糧,以便一朝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最終悟得求不得苦,放下徒增煩惱的五欲,剃度出家學...[閱讀全文]

談談大開圓解

談談大開圓解 釋月悟 明末高僧蕅益大師在《教觀綱宗》中指出: “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又未開圓解,不應輒論修證?v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 這里講的“大開圓解”,指...[閱讀全文]

《遺書與晉王》導讀

《遺書與晉王》導讀 天臺山國清寺 月悟 天臺宗實創(chuàng)人、四祖智者大師(538—597),圓寂前三天,親筆寫下《遺書與晉王》(以下略稱《遺書》),近二千言,作為對其菩薩戒弟子...[閱讀全文]

打比方

打比方 烏有禪師主張禪凈雙修,他的門下,有兩名弟子,修行上很用功。一位叫知念,專修念佛。一位叫參究,專修參禪。兩人雖然修行精進,卻好爭第一。一旦閑下來,便爭論起來。...[閱讀全文]

信仰與理智

信仰與理智 釋月悟 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導致熱情有余,理智不足;而一般對佛法頗有研究的知識分子,理解力雖強,但缺乏信仰,沒有熱情。佛教是至高無上的,表現(xiàn)在信與智的統(tǒng)...[閱讀全文]

關于因緣

  佛說一切法,不離因緣二字。世間之人,最有緣的莫過于夫妻。緣,有善有惡,有淺有深!斗ㄈA經(jīng)》說佛種從緣起;我們學佛修法,就是與佛結緣,這是成就佛道必備的資糧! ...[閱讀全文]

關于《壇經(jīng)·行由品》中的三個偈語

關于《壇經(jīng)·行由品》中的三個偈語 神秀大師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漸悟的偈子,雖然“不見自性”,但是“依此偈修,免墜惡道。...[閱讀全文]

無所求,才有所得

無所求,才有所得 烏有集團公司吳總裁,今年九月正式退休,正在為接班人的問題,糾纏在心,煩惱不已。這家集團公司是兄弟三人合辦的大型私營企業(yè),他排行老大。當初兄弟三人...[閱讀全文]

出家人一心行道,不愁衣食

出家人一心行道,不愁衣食 《佛藏經(jīng)》說:“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愿共供養(yǎng),但能一心行道,終亦不念衣食所須,如來白毫相中,百千億光明,其中一分,供諸弟子。假使一切...[閱讀全文]

凡、圣的區(qū)別,全在于對一切法的運用

凡、圣的區(qū)別,全在于對一切法的運用 打個比方,佛是表演病人的演員,不是病人。佛要度九法界眾生,和光同塵,必須示現(xiàn)種種善惡相,這叫低眉與怒目,但不染善惡,不離本位(不生...[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