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jīng)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
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四卷
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四卷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別根品第二之二
今應思擇。一切有為如相不同。生亦各異。為有諸法決定俱生。有定俱生。謂一切法略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應行。五無為。無為無生此中不說。今先辯色決定俱生。頌曰
欲微聚無聲無根有八事
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
論曰。色聚極細立微聚名。為顯更無細于此者。此在欲界無聲無根。八事俱生隨一不減。云何八事。謂四大種及四所造色香味觸。無聲有根諸極微聚。此俱生事或九或十。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身為第九。有余根聚十事俱生。九事如前加眼等一。眼耳鼻舌必不離身。展轉相望處各別故。于前諸聚若有聲生。如次數(shù)增九十十一。以有聲處不離根生。謂有執(zhí)受大種因起。若四大種不相離生。于諸聚中堅濕暖動。云何隨一可得非余。于彼聚中勢用增者明了可得。余體非無。如覺針鋒與籌合觸。如嘗鹽味與麨合味。云何于彼知亦有余。由有攝熟長持業(yè)故。有說。遇緣堅等便有流等相故。如水聚中由極冷故有暖相起。雖不相離而冷用增。如受及聲用有勝劣。有余師說。于此聚中余有種子未有體相故。契經(jīng)說。于木聚中有種種界。界謂種子。如何風中知有顯色。此義可信。不可比知。或所合香現(xiàn)可取故。香與顯色不相離故。前說色界香味并無故。彼無聲有六七八。有聲有七八九俱生。此可準知故不別說。此中言事為依體說。為依處說。若爾何過。二俱有過。若依體說。八九十等便為太少。由諸微聚必有形色有多極微共積集故。重性輕性定隨有一;詽噪S一亦然。或處有冷有饑有渴。是則所言有太少過。若依處說。八九十等便為太多。由四大種觸處攝故。應說四等。是則所言有太多失。二俱無過。應知此中所言事者。一分依體說。謂所依大種。一分依處說。謂能依造色。若爾大種事應成多。造色各別依一四大種故。應知此中依體類說。諸四大種類無別故。何用分別如是語為。語隨欲生。義應思擇。如是已辯色定俱生。余定俱生今次當辯。頌曰
心心所必俱諸行相或得
論曰。心與心所必定俱生。隨闕一時余則不起。諸行即是一切有為。謂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前必俱言流至于此。謂色心等諸行生時。必與有為四相俱起。言或得者。謂諸行內(nèi)唯有情法與得俱生。余法不然。是故言或。向言心所。何者是邪。頌曰
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異
論曰。諸心所法且有五品。何等為五。一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煩惱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地謂行處。若此是彼所行處。即說此為彼法地。大法地故名為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恒于一切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
論曰。傳說。如是所列十法。諸心剎那和合遍有。此中受謂三種領納苦樂俱非有差別故。想謂于境取差別相。思謂能令心有造作。觸謂根境識和合生。能有觸對。欲謂希求所作事業(yè);壑^于法能有簡擇。念謂于緣明記不忘。作意謂能令心警覺。勝解謂能于境印可。三摩地謂心一境性。諸心心所異相微細。一一相續(xù)分別尚難。況一剎那俱時而有。有色諸藥色根所取。其味差別尚難了知。況無色法唯覺慧取。如是已說十大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恒于諸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信及不放逸輕安舍慚愧
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
論曰。如是諸法唯遍善心。此中信者。令心澄凈。有說。于諦實業(yè)果中現(xiàn)前忍許故名為信。不放逸者。修諸善法離諸不善法。復何名修。謂此于善專注為性。余部經(jīng)中有如是釋。能守護心名不放逸。輕安者。謂心堪任性。豈無經(jīng)亦說有身輕安耶。雖非無說。此如身受應知亦爾。如何可立此為覺支。應知此中身輕安者身堪任性。復如何說此為覺支。能順覺支故無有失。以身輕安能引覺支心輕安故。于余亦見有是說耶。有如經(jīng)說。喜及順喜法名喜覺支。嗔及嗔因緣名嗔恚蓋。正見正思惟正勤名慧蘊。思惟及勤雖非慧性隨順慧故亦得慧名。故身輕安順覺支故得名無失。心平等性無警覺性說名為舍。如何可說于一心中有警覺性無警覺性。作意與舍二相應起。豈不前說諸心心所其相微細難可了知。有雖難了由審推度而復可知。此最難知。謂相違背而不乖反。此有警覺于余則無。二既懸殊有何乖反。若爾不應同緣一境;驊磺薪曰ハ鄳。如是種類所余諸法此中應求。如彼理趣。今于此中應知亦爾。慚愧二種如后當釋。二根者。謂無貪無嗔無癡善根慧為性故。前已說在大地法中。不重說為大善地法。言不害者。謂無損惱。勤謂令心勇悍為性。如是已說大善地法。大煩惱法地名大煩惱地。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地法。謂法恒于染污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癡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
論曰。此中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無智無顯。逸謂放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治法。怠謂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說勤所對治。不信者謂心不澄凈。是前所說信所對治。惛謂惛沈。對法中說。云何惛沈。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惛沈性心惛沈性。是名惛沈。此是心所。如何名身。如身受言。故亦無失。掉謂掉舉令心不靜。唯有如是六種。名大煩惱地法。豈不根本阿毗達磨中說有十種大煩惱地法。又于彼論不說惛沈。何者十。謂不信懈怠失念心亂無明不正知非理作意邪勝解掉舉放逸。天愛。汝今但知言至不閑意旨。意旨者何。謂失念心亂不正知非理作意邪勝解。已說彼在大地法中。不應重立為大煩惱地法。如無癡善根慧為體故非大善地法。彼亦應爾。即染污念名為失念。染污等持名為心亂。諸染污慧名不正知。染污作意勝解名為非理作意及邪勝解故說。若是大地法亦大煩惱地法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謂受想思觸欲。第二句謂不信懈怠無明掉舉放逸。第三句謂如前說。念等五法。第四句謂除前相。有執(zhí)。邪等持非即是心亂。彼作四句。與此不同。又許惛沈通與一切煩惱相應。不說在大煩惱地法。于誰有過。有作是言。應說在此。而不說者順等持故。彼謂諸有惛沈行者速發(fā)等持。非掉舉行。誰惛沈行非掉舉行。誰掉舉行非惛沈行。此二未嘗不俱行故。雖爾應知隨增說行。雖知說行隨用偏增。而依有體建立地法。故此地法唯六義成。此唯遍染心俱起非余故。如是已說大煩惱地法。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法恒于不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 上一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五卷
- 下一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三卷
- 五事毗婆沙論 第1555部
- 入阿毗達磨論 第1554部
-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第1563部
-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1562部
- 俱舍論實義疏 第1561部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第1559部
- 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1558部
- 雜阿毗曇心論 第1552部
- 阿毗曇心論經(jīng) 第1551部
- 阿毗曇心論 第1550部
-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第1549部
- 舍利弗阿毗曇論 第1548部
- 鞞婆沙論 第1547部
- 阿毗曇毗婆沙論 第1546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第1545部
- 阿毗達磨發(fā)智論 第1544部
- 阿毗曇八犍度論 第1543部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第1542部
- 眾事分阿毗曇論 第1541部
-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第153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