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jīng)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六十五卷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六十五卷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賢圣品第六之九
依不還位。諸契經(jīng)中。以種種門建立差別。今次應辯彼差別相。頌曰
此中生有行無行般涅槃
上流若雜修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沒余能往有頂
行無色有四住此般涅槃
論曰。此不還者總說有七。且行色界差別有五。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此于中間般涅槃故。說此名曰中般涅槃。如是應知。此于生已。此由有行。此由無行般涅槃故名生般等。此上流故名為上流。言中般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已于生結(jié)得非擇滅。起結(jié)不爾。彼于欲界遇逼惱緣之所逼惱。便能自勉修斷余結(jié)殊勝加行。加行未滿遇舍命緣。遂致命終由起結(jié)力。受色中有厭多苦故。乘前起道進斷余結(jié)。成阿羅漢得般涅槃。言生般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由先具造順起生業(yè)及增長故。欲界沒已受色界生。由具勤修速進道故。生已不久成阿羅漢。盡其壽量方般涅槃。約有余依說為生般。非才生已便般無余。彼舍壽中無自在故。言有行般無行般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生已多時方成無學。于中有一勇猛精進。有一稟性慢緩懈怠。如次名為有行無行。謂若一類。先欲界中依不息加行。三摩地力。斷五下分結(jié)。成不還果。后生色界。經(jīng)于多時還能進修前種類道成阿羅漢。名有行般。無行般者。與此相違;蛏缟(jīng)多時已。依止苦行解脫余結(jié)。名有行般。以彼修習依功用道般涅槃故。與此相違名無行般。豈不中般生般現(xiàn)般。所依止行亦有此故。應立有行無行般名。無如是失。此義雖等而彼各有差別位故。謂中般等。雖亦定依苦行樂行解脫余結(jié)。而彼各有分位不同。對此名為不共差別。此無如是分位別故。約道不同顯其差別。如何以此例彼令同。故于此中所辯無失。由此有說二差別者。由緣有為無為圣道。如其次第得涅槃故。應知亦無余同此失。經(jīng)主所難有大過失。為已善通此義雖等。而彼各有差別位故。然有經(jīng)說無行在先。亦有經(jīng)中先說有行。時既無異隨說無違。有行可尊故我先說。言上流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上流行增非初生處即證圓寂。謂欲界沒往色界生。未即于中能證圓寂。要轉(zhuǎn)生上方般涅槃。即此上流差別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別故。因差別者。此于靜慮由有雜修無雜修故。果差別者。色究竟天及有頂天為極處故。謂若于靜慮有雜修者。能往色究竟方般涅槃。雜修能感凈居果故。即此復有三種差別。全超半超遍沒異故。言全超者。謂色界中。從一處沒往色究竟。由彼先在欲界身中。已具雜修四種靜慮。遇緣退失上三靜慮。以初靜慮愛味為緣。命終上生梵眾天處。由于先世串習勢力。復能雜修第四靜慮。從彼處沒生色究竟。以于色界十六處所。最初處沒最后處生。頓越中間。是全超義。言半超者。謂色界中從初天等。漸次而沒下至中間。能越一處方能往趣色究竟天。超而非全是半超義。言遍沒者。謂于色界愛味多故一切處生。由彼遍于四靜慮地十六處所。一一皆有下等愛味。為感生緣。從梵眾天一一處所。一生沒已至色究竟。方般涅槃。故名遍沒。由此義準初靜慮中。大梵所居非是別處。即是第二梵輔天攝。若異此者大梵所居。僻見處故。一導師故。必無圣者于中受生。遍沒半超應無差別。應知此謂二上流中。由有雜修靜慮因故。往色究竟般涅槃者。余于靜慮無雜修者。能往有頂方般涅槃。謂彼先無雜修靜慮。由于諸定愛味為緣。此沒遍生色界諸處。唯不能往五凈居天。色界命終于三無色。次第生已后生有頂方般涅槃。二上流中前是觀行后是止行。樂慧樂定有差別故。二上流者。于下地中得般涅槃。亦不違理。而言此往色究竟天及有頂天。依極處說。無不還者。于已生處受第二生。由彼于生容求勝進非等劣故。唯欲界沒往色界生。有中有中般涅槃者。非色界沒生色界者。以色界中無災害故。若本有位有余障緣。不得涅槃。中有亦爾。中有薄劣非本有故。又彼若有應屬上流。中般上流應無差別。謂定無有差別因緣?勺魇茄。唯欲界沒。受色中有便般涅槃。得中般名非色界沒。何緣有學未離欲貪。無中有中般涅槃者。欲界中有依身微劣。于多事業(yè)無堪能故。住本有位。于欲界法尚難越度。況中有中。能越欲界至得應果。多事業(yè)者。謂越三界及永斷除二種煩惱。并得二三沙門果證。住中有位無如是能。又此有前未曾數(shù)習。九品差別煩惱治故。又不還等果非中有身得。斷增上惑所證得故。離三界染極為難故。無欲中有能般涅槃。色界中有與此皆異。故有于中得涅槃者。又此地中有得般涅槃。唯起此地中所有圣道。初靜慮地中有位中般涅槃者。唯起自地根本靜慮圣道現(xiàn)前。非未至中間難令現(xiàn)前故。在中有位依身微劣。要易起者方能現(xiàn)前。此五名為行色界者。行無色者差別有四。謂在欲界離色界貪。從此命終生于無色。此中差別唯有四種。謂生般等有差別故。此并前五成六不還。復有不行色無色界。即住于此能般涅槃。名現(xiàn)般涅槃。并前六為七;驊偭⒕欧N不還。謂現(xiàn)涅槃分為二種。一于先位善辯圣旨。二臨終時方能善辯。于上流內(nèi)亦分二種。一行色界。二行無色。并前四為八。足轉(zhuǎn)生成九。言轉(zhuǎn)生者。謂于前生已得預流或一來果。于今生內(nèi)方得不還。前現(xiàn)般言唯目現(xiàn)世初得入圣至涅槃者;虿贿者由根差別。隨其所應分成九種;蛐猩缥宀贿中。復有異門分成九種。頌曰
行色界有九謂三各分三
業(yè)惑根有殊故成三九別
論曰。即行色界五種不還?偭槿鞣秩N。故成九種何等為三。中生上流有差別故。云何三種各分為三。中般涅槃分為三者。初起至遠近當生處。得般涅槃有差別故。生般涅槃分為三者。才生有行無行異故。此皆生已得般涅槃。是故并應名為生般。于上流中分為三者。全超半超遍沒異故。然諸三種一切皆由速非速經(jīng)久得般涅槃。故分為九種。不相雜亂。如是三種九種不還。由業(yè)惑根有差別故。有速非速經(jīng)久差別。且總成三由先所集。順起生后業(yè)有異故。如其次第下中上品。煩惱現(xiàn)行有差別故。及上中下根有異故。此三一一如其所應。亦業(yè)惑根有差別故。各有三別。故成九種。謂初二三由惑根別。各成三種非由業(yè)異。后三亦由順后受業(yè)有差別故。分成三種。故說如是行色不還。業(yè)惑根殊成三九別。若爾何故諸契經(jīng)中佛唯說有七善士趣。頌曰
立七善士趣由上流無別
善惡行不行有往無還故
論曰。中生各三上流為一。經(jīng)依此立七善士趣。何故前二各分為三。第三上流唯立為一。以上行故名為上流。由此義同但立為一。前之二種雖亦義同。然為其中別相難了。欲令易了故各分三。上流有三相別易了。無煩于彼更別建立。又前二別唯有爾所。易顯示故各分為三。第三上流別義多種。卒難顯示故總立一。謂初中般唯在將生。根惑品殊故分三種。第二生般唯在已生。亦根惑殊故分三種。上流通有將生已生。將生上流復有二種。謂于靜慮雜不雜修。已生上流分二亦爾。復于如是二上流中。若無雜修容生二界。若有雜修唯生一界。生一界者復分為三。全超半超遍沒異故。于半超內(nèi)差別有多。由此上流別相煩廣。若一一辯難可周悉。故依等義總立上流。中生位中差別義少。易顯了故分之為六。雖彼一一亦有同義。而等第三。于上流中雖有異義。而等前二。為相影顯故唯立七。唯此已斷欲貪嗔等非善士法。及與無學大善士果極相近故。經(jīng)唯說此名善士趣。非謂預流及一來者。都不可說名善士趣。佛亦說彼名善士故。如契經(jīng)言。云何善士謂若成就有學正見。乃至成就有學正定。往上名趣。謂趣上果及趣上。生故唯說七;蛭ù似呓阅行善不行不善。余則不然。又唯此七往上界生不復還來。余則不爾。故但依此立善士趣諸在圣位曾經(jīng)生者。亦有此等差別相耶。不爾。云何。頌曰
- 上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六十六卷
- 下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六十四卷
- 五事毗婆沙論 第1555部
- 入阿毗達磨論 第1554部
-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第1563部
-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1562部
- 俱舍論實義疏 第1561部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第1559部
- 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1558部
- 雜阿毗曇心論 第1552部
- 阿毗曇心論經(jīng) 第1551部
- 阿毗曇心論 第1550部
-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第1549部
- 舍利弗阿毗曇論 第1548部
- 鞞婆沙論 第1547部
- 阿毗曇毗婆沙論 第1546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第1545部
- 阿毗達磨發(fā)智論 第1544部
- 阿毗曇八犍度論 第1543部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第1542部
- 眾事分阿毗曇論 第1541部
-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第153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