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二十四卷
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二十四卷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別賢圣品第六之三
已辯住果未斷修惑名為預流生極七返。今次應辯斷位眾圣。且應建立一來向果。頌曰
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
斷至五二向斷六一來果
論曰。即預流者進斷修惑。若三緣具轉名家家。一由斷惑。斷欲修斷三四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頌中但說初后緣者。預流果后說進斷惑。成能治彼諸無漏根。義準已成。故不具說。然復應說三二生者。以有增進于所受生;蛏倩驘o或過此故。何緣此無斷五品者。以斷第五必斷第六。非一品惑能障得果。猶如一間未越界故。應知總有二種家家。一天家家。謂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證圓寂。或一天處或二或三。二人家家。謂于人趣生三二家而證圓寂;蛞恢尢幓蚨蛉。即預流者。進斷欲界一品修惑乃至五品。應知轉名一來果向。若斷第六成一來果。彼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來果。過此以后更無生故。此或名曰薄貪嗔癡。唯余下品貪嗔癡故。已辯一來向果差別。次應建立不還向果。頌曰
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間
此即第三向斷九不還果
論曰。即一來者進斷余惑。若三緣具轉名一間。一由斷惑。斷欲修斷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頌中但說初后二緣不說成根。義如前釋。如何一品惑障得不還果。由彼若斷便越界故。前說三時業(yè)極為障。應知煩惱亦與業(yè)同。越彼等流異熟地故。間謂間隔。彼余一生為間隔故。不證圓寂;蛴嘁黄酚匏鶖嗷鬄殚g隔故。不得不還果。有一間者說名一間。即斷修惑七八品者。應知亦名不還果向。先斷三四七八品惑入見諦者。后得果時乃至未修后勝果道。仍不名曰家家一間。未成治彼無漏根故。若斷第九成不還果。必不還來生欲界故。此惑名曰五下結斷。雖必先斷或二或三。然于此時總集斷故。依不還位。諸契經中以種種門建立差別。今次應辯彼差別相。頌曰
此中生有行無行般涅槃
上流若雜修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歿余能往有頂
行無色有四住此般涅槃
論曰。此不還者總說有七。且行色界差別有五。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此于中間般涅槃故。說此名曰中般涅槃。如是應知。此于生已此由有行此由無行。般涅槃故名生般等。此上流故名為上流。言中般者。謂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言生般者。謂往色界生已不久便般涅槃。以具勤修速進道故。此中所說般涅槃者。謂有余依。有余師說。亦無余依。此不應理。彼于舍壽無自在故。有行般者。謂往色界生已長時加行不息。由有功用方般涅槃。此唯有勤修無速進道故。無行般者。謂往色界生已經久加行懈息不多功用便般涅槃。以闕勤修速進道故。有說。此二有差別者由緣有為無為圣道。如其次第得涅槃故。此說非理。太過失故。然契經中先說無行。后說有行般涅槃者。如是次第與理相應。有速進道。無速進道。無行有行而成辦故。不由功用得。由功用得故。生般涅槃得最速進最上品道。隨眠最劣故生不久便般涅槃。言上流者是上行義。以流與行其義一故。謂欲界歿往色界生。未即于中能證圓寂。要轉生上方般涅槃。即此上流差別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別故。因差別者。此于靜慮由有雜修無雜修故。果差別者。色究竟天及有頂天為極處故。謂若于靜慮有雜修者。能往色究竟方般涅槃。即此復有三種差別。全超半超遍歿異故。言全超者。謂在欲界于四靜慮已具雜修。遇緣退失上三靜慮。以初靜慮愛味為緣。命終上生梵眾天處。由于先世串習勢力。復能雜修第四靜慮。從彼處歿生色究竟。最初處歿生最后天。頓越中間是全超義。言半超者。從彼漸次生下凈居乃至中間能越一處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為半超。圣必不生大梵天處。僻見處故。一導師故。言遍歿者。從彼漸次于一切處皆遍受生。最后方能生色究竟。一切處死故名遍歿。無不還者于已生處受第二生。由彼于生容求勝進。非等劣故。即由此故不還義滿。必不還生曾生處故。尚不生本處。況有生于下。應知此謂二上流中由有雜修靜慮因故往色究竟般涅槃者。余于靜慮無雜修者。能往有頂方般涅槃。謂彼先無雜修靜慮。由于諸定愛味為緣。此歿遍生色界諸處。唯不能往五凈居天。色界命終于三無色次第生已。后生有頂方般涅槃。二上流中前是觀行后是止行。樂慧樂定有差別故。二上流者于下地中得般涅槃見不違理。而言此往色究竟天及有頂天為極處者。由此過彼無行處故。如預流者極七返生。此五名為行色界者。行無色者差別有四。謂在欲界離色界貪從此命終生于無色。此中差別唯有四種。由生般涅槃有差別故。此并前五成六不還。復有不行色無色界即住于此能般涅槃名現(xiàn)般涅槃。并前六為七。于行色界五不還中復有異門。顯其差別。頌曰
行色界有九謂三各分三
業(yè)惑根有殊故成三九別
論曰。即行色界五種不還總立為三。各分三種故成九種。何等為三。中生上流有差別故。云何三種各分為三。且中般涅槃分為三種。速非速經久得般涅槃。由三火星喻所顯故。生般涅槃亦分三種。生有行等般涅槃故。此皆生已得般涅槃。是故并應名為生般。于上流中亦分三種。超半超等有差別故。然諸三種一切皆由速非速經久得般涅槃故。更互相望無雜亂失。如是三種九種不還。由業(yè)惑根有差別故。有速非速經久不同。且總成三。由造增長順起生后業(yè)差別故。如其次第下中上品煩惱現(xiàn)行有差別故。及上中下根差別故。此三一一如其所應亦業(yè)惑根有差別故。各有三別故成九種。謂初二三由惑根別各成三種。非由業(yè)異。后三亦由順后受業(yè)有差別故。分成三種。故說如是行色不還業(yè)惑根殊成三九別。若爾何故諸契經中。佛唯說有七善士趣。頌曰
立七善士趣由上流無別
善惡行不行有往無還故
論曰。中生各三。上流為一。經依此立七善士趣。有上流法故名上流。由此義同且立為一。何獨依此立善士趣。不依所余有學圣者。趣是行義。所余有學皆行善業(yè)無差別故。唯此七種皆行善業(yè)不行惡業(yè)。余則不然。又唯七種行往上界不復還來。余則不爾。故獨依此立善士趣。若爾何故契經中言。云何善士謂若成就有學正見。乃至廣說。諸余有學若就異門亦可說為有善士性。以諸有學于五種惡皆獲得畢竟不作律儀故。不善煩惱多已斷故。立善士趣不就異門約唯行善不行惡故。唯托勝因往上界故。諸在圣位曾經生者。亦有此等差別相耶。不爾。云何。頌曰
- 上一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二十六卷
- 下一篇: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二十三卷
- 五事毗婆沙論 第1555部
- 入阿毗達磨論 第1554部
-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第1563部
-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1562部
- 俱舍論實義疏 第1561部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第1559部
- 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1558部
- 雜阿毗曇心論 第1552部
- 阿毗曇心論經 第1551部
- 阿毗曇心論 第1550部
-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第1549部
- 舍利弗阿毗曇論 第1548部
- 鞞婆沙論 第1547部
- 阿毗曇毗婆沙論 第1546部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第1545部
- 阿毗達磨發(fā)智論 第1544部
- 阿毗曇八犍度論 第1543部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第1542部
- 眾事分阿毗曇論 第1541部
-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第153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