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長慶宗寶獨禪師語錄序

  A 長慶宗寶獨禪師語錄序。埤埰洌

  嗣法門人 函是 撰

  刻華首語錄成。承和尚特遣人。命函是為序。函是謹再拜稽首而言曰。是烏足以稱道和尚哉。雖然。聞之。知弟子者莫如師。是六七年。親承訓迪。所費和尚熏陶涵育。若或于揚眉瞬目。若或非揚眉瞬目。其為之也既奢。則意其遇之也必浚。將俾是之躬遭目接。以示天下后世之為是者。此則是之弗敢辭也。憶。是甲戌知有此事來。循覽天下。彼時胸中。惟黃巖天童兩老而已。及一到黃巖。便絕志行腳。非謂天下無人也。一山?老漢。日堆堆地。無長技奇識。而乃窮歲月。而不得竟其所至。是用焉往耶。目今門下士。惟是不慧。余皆瑰琦俊偉。出可為人天師。隱亦堪作山林典則。而且逐逐焉營營焉。如有所戀而弗去。夫孰為是。是則天下后世。亦大概見矣。至于提持向上。則古之百丈黃檗。足以當之。語錄具在。知音者可辨也。若乃讀其書。而思見其人。則祇今華首山?。依然日堆堆地。無長技奇識耳。親之而一無所與。遠之而若有所失。當此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幸毋當吾世而坐失也。此是之所以告天下后世也。然終不足稱道和尚也。

  B 自序

  詳夫。佛祖之道。原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標題。以悟為則。夫云人心即是。即不煩手腳矣。但以悟不悟差別耳。若悟。則凡夫與佛祖契同。即凡心而見佛性。誠無轉折。不悟。則業(yè)識茫茫。無本可據。即是生死苦海。實不從他有。本法不曾動著一毫。是以?战俳駮r。打成一片。眾生諸佛。豈有二耶。詰本窮源。祇是一心而已。惟此一心。更無毫厘可得。德山云。佛也無法也無。又云。若向盡十方世界。若有一法一塵許。與汝執(zhí)取生解者。盡落天魔外道水陸諸神。自己亦不是善知識。亦無禪道可學。恁么舉揚?芍^不容毫發(fā)矣。初祖西來。密傳心印。心心印可。以心傳心。不開門戶。不許解會。惟貴直下醒得。至于垂手接人。或入門便喝便棒;驍r胸搊住;蜓赞o善巧。痛處著錐。甚至云麻三斤乾矢橛。直指之道。于斯盡矣。道獨不知何幸。熏得此心。一聞即心是佛。便信得及。舍此必無他向。偶遇壇經。一言便醒。如甘露灌頂。醍醐潤心。嗣后還疑別有;騾⒒蚓;騿柣驅W。實用盡心神。費盡心力。累盡形骸。比研究五宗。及諸祖腦后鉗錘。至于極頭處。九九還歸八十一。從前用了許多工夫。畢竟臨末梢頭。亦非別有。自此本擬深隱。與麋鹿為群。豈敢人前露布。說是說非耶。無柰法字卍子。夙生緣熟。一見便信。如膠如漆。不覺囊錐始露。又引得數(shù)子。亦來嘗些苦味。帶累山僧。不能緘口嘿然。偶隨問隨答。諸子隨抄隨錄。遂成一冊。固請流通。山僧再三止之。古人許多語錄。束之高閣。而今人又過于古人耶。且吾實取信于心。不求人信。何用刊刻哉。諸子固請不已。乃不得已而從之。

  長慶宗寶獨禪師語錄目錄卷首序文卷第一上堂示眾卷第二示眾卷第三示眾茶話問答著語卷第四頌古偈贊卷第五書問卷第六書問雜著行狀(附)塔銘(附)

  長慶宗寶獨禪師語錄目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