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佛教的標志之一“缽”

[佛學常識] 發(fā)表時間:2020-10-31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佛教的標志之一“缽”

  缽,是早期佛教里的“比丘十八物”之一,又稱應器、應量器,古印度修行者常持缽游歷四方,是接受大眾布施法器,也是盛飲食供于佛前的供養(yǎng)之具。

  漢字原來就有一個意指飯器的“缽”,《敕修百丈清規(guī)》認為這是兼具中梵文化的詞,其文云:“梵云缽多羅,此云應量器,今略云缽,又呼云缽盂,即華梵兼名。”

  缽一般稱為鐵缽,而佛陀使用過的缽,被稱作佛缽。《佛本行集經》有四天王向成道后不久的佛陀獻缽的傳說。

  北天竺有帝梨富娑與跋梨迦兩位商主,將“麨酪蜜摶”供養(yǎng)佛陀。當時佛陀知過去諸佛,一切盡皆受持缽器,故思量自己當以何種容器受此食物。后來四天王獻以黃金制的缽,佛陀以“出家人不合蓄此”為由不接受黃金制的缽。

  四天王又以銀缽、玻璃缽、琉璃缽、赤珠缽、瑪瑙缽等奉上,佛陀也概不接受。佛陀最后接受的是石缽。佛陀將四天王所獻的四石缽重迭安置于左手,右手按下,合成一缽,并形成四條明顯的唇紋。故而后來有的供于佛前的佛缽,形制上體現出這一特點。

  佛缽的形狀,《出三藏記集》卷十五中說:“又于此國見佛缽,光色紫紺,四際燦然。”此外《大智度論》卷二十六中說,佛陀之所以不準比丘蓄用佛缽,是因為佛缽太重了。

  因而有人問,像迦須那利、伽娑婆羅、阿難這樣的侍者,既然常執(zhí)佛缽侍從佛陀,那佛缽這樣重,為何不憐憫他們?其實,侍者雖執(zhí)持佛缽,但因為佛的威德,又恭敬尊重佛,所以不覺得重,何況阿難身力也大。

  佛陀涅槃后,佛缽被移往印度之外的情形有各種記載與傳說!恶R鳴菩薩傳·付法藏因緣傳》敘述了月氏王攻打馬塔加國之卡西時,奪取了佛缽,并挾持馬鳴的故事。

  而《法顯傳校注》“弗樓沙國”中則說佛缽被帶到印度北部后,月氏企圖奪取,但即使以八頭象之力亦無法將其撼動,于是在佛缽處建塔和僧伽藍,名為佛缽寺,將佛缽安置其中,予以供養(yǎng)。

  佛缽在諸國間的流轉,雖然因記錄或傳說的不同而有出入,但大致認為是在克夏那王朝卡尼西加王在位時,被帶到印度北方,而在第四世紀左右傳到布魯薩布羅!冻鋈赜浖分杏兄敲秃头ㄓ略诹Y賓禮拜佛缽的記載。

  《大唐西域記》卷二“健馱邏國”中說,王城內東北有一故基,乃昔日佛缽寶臺。如來涅槃后,缽流此國,遵式供養(yǎng)數百年,后來輾轉流傳到波斯。

  《法顯傳校注》“獅子國記游”則說,佛缽在諸國流轉后,返回印度彌勒所住的兜率天上,受彌勒供養(yǎng),而后又到了龍宮。在彌勒成道時,佛缽一分為四,重返頻那山上,又回到了四天王手里。

  缽的形制較為簡單,近似于中國古代的“盂”。缽壁與開口平行的面為圓形,中空以盛飲食。缽的遺品中有石缽、金銅缽、干漆缽、瓷缽等。

  石缽、金缽、銀缽為諸佛菩薩的供養(yǎng)具,其他則為僧侶所用。包缽之布,稱為缽袱、缽袋、缽囊,置放缽的臺稱為缽支。

  《佛說八大人覺經》偈言:“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后世出家人按規(guī)矩一般用鐵缽或瓦缽,其中瓦缽就是用土為材料,陶制的缽。

  這是因為,用鐵或瓦,既不會給信眾增加供養(yǎng)成本上的負擔,又不會惹來世人的譏嫌。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漢傳佛教雖已沒有了乞食的傳統(tǒng),但在法會活動、行腳外出時,僧眾還是會依律使用缽具。

  “缽”是佛的標志之一,而以“缽”為出家人的餐具或供具,既傳承佛門悠久綿長的教化,同時也是累積福德資糧的體現。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