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海法師
沒有本體論追尋參究 很難發(fā)起典型的出世心

  沒有本體論追尋參究,很難發(fā)起典型的出世心。本體性疑情,會促成哲思、悟性、性德的激發(fā)和成長。[閱讀全文]

佛教是專業(yè)的內明

  佛教是專業(yè)的內明,只要專業(yè)地學就很簡單。專業(yè)的佛教與人們想像的佛教是不一樣的。人們對佛教的想象,一是把民俗佛教當成佛教,一是把玄哲學佛教當成佛教,這都不...[閱讀全文]

佛教與禪道

  修心積德,自覺覺人,是謂佛教。觀心達本,常住性海,是謂禪道。[閱讀全文]

覺照就是心智的懸照

  覺照,就是心智的懸照:心智如鏡,懸照萬物,但不涉入。覺知練熟了,達到自動化了,自然會出現(xiàn)覺照;覺照熟到自動化,自然會出現(xiàn)覺觀。需要留意的是,不能丟掉覺知...[閱讀全文]

認真練習禪法 改變內在素質

  所有禪同學:要堅持后續(xù)學修,防止因為退失而產生的重新學習障礙,請堅持后續(xù)學習三周之后,再境界練習五周,達到一個生物學周期。這是第一。第二,基礎扎實才可能...[閱讀全文]

學禪修不是什么事都不干

  跟我們學禪修,不是要求什么事都不干的打坐專修才叫修行,每一步走路都可以成為修行,每一念動心都可以成為觀修,每一個動作都可以成為修煉。[閱讀全文]

日常作息結構有非常深刻的原理

  日常作息結構,有其非常深刻的原理,要懂時間生物學規(guī)則,要尊重學習的生理學過程,要有長遠的價值目的和可分解的任務目標,形成作意的多重嚙合的內部結構。從自然...[閱讀全文]

禮道實即文明之道

  我們從小聽老人講“禮道 "。禮道不只是外在的禮貌,而是內在的修養(yǎng)之道、教養(yǎng)之道、為人之道和外在的行儀之道、行事之道、公道之道、道義之道。禮道實即文明之道。[閱讀全文]

佛教心理學鳥瞰

佛教心理學鳥瞰 惟海法師 (下面片斷是對惟海比丘五蘊心理學的節(jié)錄) “佛家心理學,從知識智慧、體驗精神兩個側面,以無明緣起和愛貪緣起為根源,建立價值心理學和批判的...[閱讀全文]

《楞嚴經(jīng)》的脈絡——《楞嚴經(jīng)》邏輯體系的掌握方法

《楞嚴經(jīng)》的脈絡 ——《楞嚴經(jīng)》邏輯體系的掌握方法 釋惟海講述 【編發(fā)說明】本文是2009年6月在新加坡法華寺楞嚴法會上《楞嚴講座》中第一講《〈首楞嚴經(jīng)>把脈》中...[閱讀全文]